返回
文字摘抄
菜单
首页 好句摘抄 网名昵称 伤感句子 爱情句子 古风句子 名言警句

顾炎武作品集(132条)

来源:好句摘抄 发布时间:2023-12-25 20:22:29 点击:59次
文字摘抄 > 好句摘抄 > > 顾炎武作品集(132条)

顾炎武作品集(132条)

顾炎武的代表作品

1、顾炎武最有名的传世之作

(1)、因为是首演,所以节目中可能还有些许青涩,但盛小云希望在首演当中,参演成员和剧场效果能和现场产生联动,通过和观众的碰撞,寻找差距和优缺点,从而对剧本和节目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2)、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3)、主讲人: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4)、《顾炎武书法研究》近30万字,插图370多张,大小章节计83例,图文并茂,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性的专著,特别是辩真伪章节,有理有据,为书画收藏者提供了依据。《顾炎武书法研究》定稿后,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黄惇先生作序,予以肯定。黄惇先生认为该书:“钩沉史籍,对顾氏的访碑活动、书学来源、书学思想、书家交游、传世书迹,均一一梳理考论,其难度可想而知。”

(5)、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

(6)、参加顾炎武书法研究研讨会有:中央美院硕士生导师邵彦,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鲁力,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会主席王伟林,清华大学博士后、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馆长顾工,浙江省书协副秘书长、《美术报》首席记者蔡树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书画研究所所长邱世鸿,旅日华侨朱翔,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夏小双,中国书法家园网总编辑孙大权,《书画艺术》执行主编薛源,上海《书与画》杂志责任编辑凌云之君,上海《书与画》杂志编辑袁媛,上海著名书画评论家王琪森、何柏青,著名书画独立策展人史军萍,苏州市档案馆副馆长沈慧瑛,著名作家杨守松,著名书法家陆家衡,苏州著名书学理论家王渊清先生,昆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庄吉,昆山市文联副主席王清,昆山市市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王金春,昆山市市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居永良,昆仑堂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沈江先生,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斌、霍正斌、蒋志坚,创新文学网编辑部驻苏州特派代表、作家褚福海,《顾炎武书法研究》一书亭林印刷厂董事长包建栋,以及在昆山的部分书画家。

(7)、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全诗如下:

(8)、联系相关名言或事例,深刻理解作者的“经世致用”思想。

(9)、龚自珍,代表作品:《已亥杂诗》《湘月》《秋心三首》《梦中述愿》《歌筵有乞书扇者》

(10)、顾炎武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2)、顾氏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其对此书的价值很是自信,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该书影响深远,确如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评价,“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

(13)、我们不能期望亭林能为民国以来的政制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预案,那是对他的过分苛求。先生身逢的时代,还不到世界开放、沐浴民主思潮的时候,自不得不往旧家“衣钵”里寻觅假借的资源,虽有推陈出新的苦心,不免捉襟而见肘。

(14)、优秀文化对于提升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极其重要。中篇苏州弹词《顾炎武》的亮相演出,使先贤文化在这个时代得以进一步发扬,让千灯“亭林故里”“曲艺之乡”的美誉更加深入人心。

(15)、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16)、有别于明末清初那些武力担当、抗清殉明的悲壮志士,顾炎武走的是“另一条”意在“保天下”的仁者担当之路。顾炎武是学者,也是志士,更是我国古代治世担当的优秀探索者,他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务实思想照亮了清代以来的学术思想界。

(17)、第十一讲 顾炎武与山东(2021年11月13日)

(18)、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19)、亭林所思所论,以天下苍生为念,给后人以亲切的感觉,不能不肃然而起敬。或许因乡贤缘故,多有偏爱,我以为亭林的学术里头已经包含有“历史社会学”或“经济社会学”的神韵,其议论重心在民间,在平民百姓,较之今日某些阔气的经济学精英,更多普世关怀、菩萨心肠。此说虽不无拔高的嫌疑,若论其精神,我以为还是可以切身体味得到的。

(20)、先生的历史地理巨著《肇域志》,书名取之于《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中国”一词,追溯其发生学,论实物证据,迄今以周成王时器《何尊》为最早,铭文内曰:“余将宅兹中国。”见之于文献,则为《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而上述《玄鸟》的一段话,从词义上说,正是同时期对“中国”一词古老意义阐述的组合。关键词应为“维民所止”,意谓能安顿好民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由核心“邦畿”(中央都城所在)出发,放之四海皆被其惠,就有资格骄傲地称自己是代表“中国”。由此亦见“以民为本”为中国治国之本,实源远而流长矣!

2、顾炎武作品集

(1)、顾炎武研究学术,在强调“博学于文”的基础上,一改宋元明儒学的心性空谈,转为务实论世之学。

(2)、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3)、《日知录》内容宏富,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不包括黄侃《日知录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

(4)、上海书画出版社主要骨干对《顾炎武书法研究》一书进行审阅,感受到不仅仅是对顾炎武书法的研究,而是顾炎武研究的新突破,再次开启昆山乡贤文化的新高地,是顾炎武显学研究中的“冷门”,从而为更加立体了解顾炎武又打开一所窗户。

(5)、这部原创中篇苏州弹词是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青年作家、编剧胡磊蕾执笔完成,旨在通过评弹的艺术形式,推动顾炎武思想和曲艺文化的弘扬传承,文艺联袂、共襄源地,创编炎武精品。

(6)、上海书画出版社主要骨干对《顾炎武书法研究》一书进行审阅,感受到了作者不仅仅是对顾炎武书法的研究,而是顾炎武研究的新突破。

(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8)、受“黄培诗案”牵连,顾炎武在济南府狱里被折腾了一年有余,最终得到亲友们的合力营救。随着危机的化解,一度被谢氏强行夺占的那千亩庄田,也被当局重新判归顾炎武。“食力终全节,依人尚厚颜”,顾炎武十分看重这份产业,因为这是他赖以维持生活独立和保全其遗民气节的经济基础。康熙十六年(1677年)以前,他一直都是亲力亲为地管理其田庄,直到离开山东,才委托他人代为管理。

(9)、第六讲 “行己有耻,以礼为教”:顾炎武的礼学思想(2021年8月28日)

(10)、在近代和现代可就有出现游阳明这在不自等级的哲和把如和家,可就有出现曹雪芹这在不自等级的小说家,可就有出现汤显祖这在不自等级的戏剧家,也可就有出现宋宗羲、顾炎武、游外是如和说这在不自等级的批评家。请注意,这而在不只是在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郁闷的年代没都气数叫较。----余秋雨《中国文脉》

(11)、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2)、在寒冷的年末松柏也未凋落,风雨交加,天气昏暗的时候,鸡也照常鸣叫。

(13)、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14)、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15)、评弹是口头艺术,评弹的文学本,是根据史实和艺术的结合。孙惕认为,在创作中作者更侧重史实,而演员更侧重的是表演,所以文学本和演出本的转换,演员和作者之间是对立的统一体。怎么把两者弥合,寻找到一个契合点,使作品既有文学的精髓,又能体现演员的表演亮点,这个在技术层面必须取得的突破。

(16)、亭林的文字,尤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亡国与亡天下有别之论,最震烁人心,三百余年传诵至今。这里,透出的是先生寓有深意的一种思想创造,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站在政权立场发言的传统“国家观”,所以我把它称之为“天下观”。

(17)、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18)、令人遗憾的是,出于身体原因,盛小云将无法参加本次首演。即便如此,这一次的演出阵容依然非常豪华。盛小云透露,本次出演的大部分都是国家一级演员,可以说是全江苏省评弹界最好的演员团队。团队在准备过程中群策群力,前期彩排和联排已经进行了好几轮,也请专家团队提出了许多意见。

(19)、古代学人论史,大多被人物、事件的评论占尽风光,斟酌民生者实寥寥可数。亭林论著迥异于此,对各地土宜物产、工商货币、交通运输、经济收支、赋役负担等资料均用心搜检,一生无有暇息,而于原委与得失处,溯古论今,详加甄别和针砭,掉书袋者望尘莫及。再从经济史论考察,管子、商鞅不论,杨晏、王安石、张居正的论说向被学者推崇,却有较浓的“财政”味,难脱“国家主义”的立场。为民生痛苦呼号者,晁错、董仲舒开风气之先,而以明中叶丘濬为转折枢纽,至亭林才生气磅礴,触目惊心。转入近代,始开大局面,由包世臣《安吴四种》、郑观应《盛世危言》,直至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一脉相传。

(20)、顾炎武所受的良好家教,还有来自嗣祖的知识教诲。绍芾因其本人曾长期困于科举考试的经历,原本无意于让炎武走科举这条路,平时教授炎武的大多是无关科举应试的古代经典,包括《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史学名著,以及《孙子》《吴子》之类的兵法经典。他谆谆教导炎武:“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后来有一位常与其往来的老者向绍芾建议:“此儿颇慧,何不令习帖括,乃为是阔远者乎?”绍芾经不住别人如此善意劝说,才勉强让炎武学习科举文字,但并不指望炎武在科举仕途上有什么发展,所以在炎武十四岁考中秀才后,本该是其一门心思备考举人,绍芾却拿出自己手抄的邸报来给炎武阅读,欲使其知晓国政时事。

3、顾炎武出自哪里人

(1)、顾炎武主张“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故考据是顾氏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顾氏的经学考据,是从音韵训诂入手,旨在准确把握经文字义,进而合理阐发经义。他认为,训诂是经学的基础,而“汉人犹近古”,故汉学训诂最可信赖。他特别看重东汉古文经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论字者必本于《说文》”。但许慎对字义的训释,主要是从字形方向去进行“形训”;顾炎武则认为“考文自知音始”,故其经文字义考证是侧重于从字音方向来进行“音训”,并且是围绕《诗经》来开展“音训”,其成就集中反映在《音学五书》中。

(2)、《日知录》内容宏富,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不包括黄侃《日知录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

(3)、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4)、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5)、《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6)、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日知录》,是十七世纪中叶中国知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是作者积三十余年心力编次而成的,旨在资治,“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8)、(1)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

(9)、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一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10)、这句诗的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这句诗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原文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11)、内容简介:作为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顾炎武的学说、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他的学说“成为晚清革命派学者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学说的重要思想资源,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改革和进步的精神动力”。“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更是备受社会各界推崇。他的许多学说、思想大大超越了其所处的时代,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值得后人不断弘扬和传承。

(12)、孙惕表示,《顾炎武》作品在规划立项之初,就得到了江苏省文联、江苏省曲协、苏州市文广新局、苏州市文联、千灯镇d委政府等各方的关注,并在资金、技术、人力安排上都给予了充分的支持,让这个作品的成功有了一半的保证。

(13)、顾炎武当年经商积累了一笔财富,到了山东以后,以抵押借贷形式放款“千金”于谢长吉。谢氏原本想用这笔贷款大赚一笔,却不料“千金被坑”。这样一来,他先前作为抵押的千亩庄田便归顾炎武所有了。这本是理所当然,但谢氏却是个愿赌不服输的人,老是盘算怎样才能使那庄田回到自己手中,于是阴谋设局,致使顾炎武陷入了“黄培诗案”。

(14)、《日知录》的编纂集中体现了顾炎武著书立说的三个原则:

(15)、综观顾炎武的有关论著,他认为明朝亡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王室宗族势力衰弱;其君主集权空前强化;其伦理道德沦丧。到了其临终绝笔方才定稿的《日知录》中,他则提出了“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的观点,这表明他最终是将明朝亡国的主因归于伦理道德沦丧了。基于这个思想,《日知录》中又提出了后来被梁启超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论断。

(16)、首发结束后,分二组召开研讨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栾根玉主持了顾炎武思想学术研讨会。顾炎武书法研究学术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博士后、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馆长顾工主持。书法家园记者参加了《顾炎武书法研究》学术研讨会。

(17)、《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顾氏于初刻本卷首对此有说明,以示其笃学之志。在顾炎武生前,《日知录》只有八卷本行世。顾炎武去世后,门下弟子潘耒从其家取出书稿,稍事整理,删改了触犯时忌的字眼,于康熙三十四年在福建建阳刊刻成书,共32卷,称为遂初堂本,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常见的版本。

(18)、国家一级美术师、昆仑堂美术馆名誉馆长陆家衡先生为《顾炎武书法研究》题字。

(19)、作者社会兼职有:九三学社江苏画院首届理事,昆山市十五届、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昆山市文联第七届、第八届副主席,苏州沧浪诗社第六届、第七届理事,昆山市书法家协会二届、三届主席。

(20)、脍炙人口的亭林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话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寓意更为深刻。一个政权拥有领土,称为“有土”;能让老百姓衣食有余而知荣辱礼义,是谓“保民”。有土且保民,方可称之为“保天下”。先生经历的晚明,士风浇漓,汲汲于功名,不以民生为念,遂致“仁义充塞,以致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明之所以亡,与其说是为清人所占夺,不如说大明君臣自身丧失“保天下”责职,以致中国“土崩瓦解”,千里饥馑,血肉横飞。故“甲申之变”,在先生看来,不只是政权易手的“亡国”,实乃祸国殃民的“亡天下”,真正遭难的是无辜百姓(《日知录·正始》)。

4、顾炎武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1)、(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江苏省曲艺家协会评话评书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演员)

(2)、(国家一级编剧、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创作部主任)

(3)、出自《日知录·卷二十八》。(译文)水可以导致地势险要,酒可以使人陷于危险。

(4)、民国以来,学者见识渐广,不乏新鲜政治资源输入,然有些人目光专注向上,空论虚理,忌触时弊,忘了“天下之患,莫大于贫”,冷落农村,把百姓痛痒置之脑后,与三百年前亭林相比,真不知进步抑或退步?庆幸的是,就在先生的桑梓之邦,他的后代子孙,心有灵犀一点通,改革开放后,主要靠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踏出了一条繁荣家乡的改革之路,面貌为之一新,被世人誉称为“昆山模式”。我想先生若地下有知,必含笑于九泉!

(5)、《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在27岁摒弃科举后开始写作的。据顾炎武《利病书》自序说,他写这本书,事先并没有确定写作框架,只是在博览群书过程中对所接触到的材料加以选择、归类和编辑,由此形成了一部带有资料长编性质的作品,后来有部分书稿被弄丢,也有部分内容变得过时而有待于修订。也就是说,《利病书》是一部“未定稿”。它在清代没有刻本,到民国才由张元济收入《四部丛刊》,其主要内容涉及兵防、赋役、水利,有学者称此书是“一部明代社会经济资料书”。

(6)、顾炎武在北方游历甚广,先后到过山东、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但他在山东停留的时间最长,特别是在他获得了章丘土豪谢长吉抵押给他的庄田之后,章丘俨然成了其游历活动的根据地。

(7)、孙惕透露,在排演初期,作者和演员间有过交锋和争论,但经过演员们一轮又一轮的舞台化、口语化的二度创作过程,作品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排演出来,还到千灯面对老百姓进行了试演。通过演出看现场的效果,作者与演员再次进行调整和修改,最终才达到文学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位一体的最佳呈现。这部作品,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8)、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9)、向苏州市档案馆、昆山市图书馆、千灯亭林中学、炎武小学等十余家赠书。

(10)、亭林虽生于富庶之区,看重东南经济开发对中国全局的意义,但并非是一个偏狭的“地方主义者”。先生“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阎若璩赞语),晚年长期寓居山陕,对西北经济尤详加考察。

(11)、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文联副主席、

(12)、第一回  《梦碎》吴伟东  徐  震  莫桂英

(13)、中国之大,古称君临天下,皇恩浩荡,实则布衣百姓的日常生计不离乡镇聚落,国家行政管理的最后一站在州县,那里才是社会的根底、民生的基础。亭林对各地府县“方志”资料的搜集整理蔚为规模,堪称翘楚,究其实质,表明先生“史眼”已经从京城大都转向府县乡聚,从君臣权宦下移至平民百姓。

(14)、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他却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匹夫兴亡,天下有责。”——这乃是文明社会的“人权”意义所在。----凡夫在《思想碎片》

(15)、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文章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呼唤统治者进行改良,思想内容丰富深刻。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代表作《病梅馆记》。

(16)、纳兰性德 ,代表作品:《长相思》《蝶恋花》《浣溪沙》《虞美人》《画堂春》《梦江南》

(17)、内容简介:作为宋明理学向清代考证学转型的开山,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的思想,通过对宋明理学的深入研读,对理学作出了从论学旨趣到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清理与取舍,进而以引入金石之学考证经史、以音韵学为训诂之基石,对经史之学作出了全面的开创性工作,取得了广泛的成果,为清学奠定了规模,标示了方法。

(18)、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1957年毕业于江苏昆山中学,后考入华东师大历史学系。1961年毕业留校,主要从事中国通史、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江南地区史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历史通论》《史家与史学》《飘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明清江南史丛稿》《明清江南地区史研究三十年》(主编)等。2018年荣获第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

(19)、宋宗羲、顾炎武、游外是如和说、唐甄这些文化思想家。把看气数叫用们不约山将你同用大岁看出了中华文明种种祸害的最终根源是专制君利再便,是于道些“独外是”,地着此号召文化人把人人真们该尽责的“你利再便下”与一家一姓的游朝严格区走开开来,不道过混淆。一家一姓的兴亡,只是私就而;你利再便下夫笑众的生死,数叫会四作是公就而。----余秋雨《中国文脉》

(20)、《历史是个圈》一书遴选了文史作家李晓巧近年来的60余篇文史作品,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所选文章特点是:将古代中国一些历史制度、历史惯例、官场作派与历史故事有机糅合,题材新颖,用生动的笔触陈述出来,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

5、顾炎武诗歌代表作

(1)、《天下郡国利病书》的主要记载了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2)、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3)、姚鼐(1732-1815),清代“桐城派”代表,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代表文作《登泰山记》。

(4)、这部作品中有顾炎武的原则和执着,也有踟蹰和犹豫,更有家国和责任担当。在吴伟东看来,在扮演顾炎武时,不仅要展现顾炎武的爱国情怀,还要传达他在30年的游历中坚持学习、坚持创作的精神。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普遍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于艺术行业来说,也应该像顾炎武一样活到老、学到老。

(5)、优秀文化对于提升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极其重要。作为新江苏建设的排头兵,昆山的经济发展走在前列,文化也要与之适应。“顾炎武”作为昆山特有的文化资源,理应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随着昆剧《顾炎武》、中篇苏州弹词《顾炎武》等优秀艺术作品的陆续亮相演出,顾炎武的伟大思想将在这个时代得以进一步发扬,让千灯“亭林故里”“曲艺之乡”的美誉更加深入人心。

(6)、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日知录》

(7)、滑稽(jī)围剿(jiǎo)奸佞(nìng)

(8)、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日知录》

(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0)、《顾炎武书法研究》从“顾炎武访碑考论三种”“顾炎武论碑刻书法”,到“顾炎武论书法”,以及“顾炎武与名流书家”的交往,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傅山、王弘撰、归庄三人之间进行案例分析;“顾炎武书法传世作品考”“顾炎武书法赝品考”章节,分析了“顾炎武书风成形之原因”“顾炎武书风的三大特征”,最后“品评顾炎武书法”章节,列举传世作品则以国家级博物馆、图书馆所藏为基准,特别是上海图书馆所藏《颜氏家藏尺牍》790通中的顾炎武作品,为主要资料进行研究。

(11)、《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本历史地理著作,重点讲述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的内容以及明朝时期中国各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12)、顾炎武出身名门望族,高祖、曾祖、祖父都被载入《明史·列传》。顾炎武刚出生,就被绍芾抱去,做了他的嗣孙。绍芾是炎武亲祖父绍芳之弟,曾参加科举考试,院试成绩差,靠捐纳进了国子监,后来以贡生身份多次参加乡试,但直到50岁也没能中举,最终摒弃科举。他有个独生子同吉,18岁订婚,未到结婚,因病离世。按当时习俗,同吉未婚妻王氏本可另嫁他人,但王氏却认为,既然跟顾家订了婚约,就理应守约,不能毁约,于是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归顾家守贞。就这样,王氏成了炎武的嗣母。

(13)、《郡县论》的中心,是讨论地方政府的责职权能,以及如何提高地方行政管理的效率。亭林坚定地认为:地方政府的职能必须为民谋利,“何谓称职?曰:土地辟,树木蕃,沟洫修,城郭固,仓廪实,学校兴,盗贼屏,戎器完,而其大者则人民乐业而已。”自孟轲提倡“民为贵”与“仁政”以来,此类宗旨在皇帝诏书与臣僚奏疏中屡见不鲜,如同科文条制,耳熟能详,却也容易顺风吹过,习弊依然。亭林论“郡县”的独特处,在于对郡县制度的各种弊病决不轻易饶过,眼力犀利;而其用力处,则在为构建除弊去害的改革方案,费神费思。

(14)、为了尽可能地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将全作品中最重要的第四回完美演绎,连续4天,张建珍都在晚饭后,就开始从演员的角度仔细琢磨顾炎武的人物品格,并对唱腔字斟句酌地进行编排。

(15)、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6)、主讲人:王志民(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

(17)、出自《日知录·卷七》。(译文)古人追求永久的名声,现在的人追求当代的名声。

(18)、王池良坦言,天下无难事,唯有说书难说,评弹艺术家都是多面手,二度创作、唱腔技艺、精气神的度都需要长期学习。为了演好第二回中土国宝的角色,他自己不知动了多少脑筋。由于土国宝是山西大同人,又非常喜欢苏州评弹。为了表现在土国宝攻下苏州城后的兴奋,王池良特地用山西话唱出了苏州评弹的腔,这也是第二回中不可忽视的亮点。

(19)、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20)、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翻译)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1)、第八讲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观(2021年9月25日)

(2)、2018年10月21日,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盛小云牵线,江苏省文联、苏州市文广新局、苏州市文联与千灯镇人民政府四方联手打造的中篇弹词《顾炎武》将在昆山当代昆剧院剧场举行首演。

(3)、出自《日知录·卷九》。(译文)英明的君主求贤才时很辛苦,但用人时就很轻松了。

(4)、可实往谓“多好下和是义”?在中国传统中国和然中,“多好下”具有双重天也而涵,既指看可上想的文明秩序,之都是对以中原为中心的也而来地来对是心空间的想立小。列文森指出:在古代中国,“早水也远这大的‘国’是一个权能看可体,与此相远这大较,多好下则是一个价值体”。作为价值体的多好下,乃是一套文明的价值以及相可实往对一的典章制度。顾炎武有“亡国亡多好下”中国和然说,国不过是涂朝的权能看可秩序,用得之多好下乃是才人中国和然着声海心以中多皆准的文明秩序,不仅适用于一朝一国,心以中多且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普也而来地来对的,国家可亡,用得之多好下不能亡,否则他水想人人相食,成为霍布事也而来式的丛蒋也而来地来对是心。----许纪霖《家国多好下》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5)、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6)、 顾炎武以“博学于文”“行已有耻”为问学宗旨,屡次参加科学不中后,二十七岁那年,他较然放弃科举之路,专攻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与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有关的书籍。有时候,他走到边塞岗亭,就会招呼守岗的老兵一起到路边的酒馆坐坐,向他们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形地貌。如果与自己先前了解的情况有所不同,他就马上记下来加以探究。

(7)、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8)、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9)、第十讲 顾炎武与《日知录》(2021年10月30日)

(10)、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1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12)、王夫之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13)、内容简介:“经世”一词由来已久、含义广阔、几经变迁,在明末时期同“致用”结合并成为重要的社会思潮。以顾炎武等人为代表的明清思想家们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他们关注现实、注重实践,力图扭转浮躁玄虚的社会风气。本讲通过深入阐发顾炎武经世致用观的思想渊源、产生背景、核心内容与为政启示,展现其丰富的思想与价值蕴涵。

(14)、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5)、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16)、清代乾嘉考据学盛行的时代,最受学者们推重的是顾炎武的经学考据作品《音学五书》,这是奠定顾炎武“经师”地位的一部经学著作。当时,《日知录》并不受待见,如章学诚曾在《与林秀才书》中称,《日知录》只是“存为功力,而不可以为著作”。至晚清,《日知录》方受学者重视,如安徽学者包世臣曾在《读亭林遗书》中评论说:“窃以为近百余年来,言学者必首推亭林,亭林书必首推《日知录》。”清末民初,学界泰斗梁启超研读《日知录》,其看法前后有变化:起先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称《日知录》是“札记之性质,本非著作,不过储著作之资料”,后来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乃称《日知录》是“含有意义”的“一种精制品”。

(17)、△ 钱七虎,1937年10月26日出生于江苏昆山,解放军少将军衔,防护工程专家、军事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央军事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技委副主任。

(18)、意“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19)、袁枚,代表作品:《过虞沟游虞姬庙》《所见》《大龙湫》《马嵬》《黄生借书说》

(20)、大失击她生趋,物里而年去知治乱一了过关必在人心风俗,师也的可带山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顾炎武

(1)、《顾炎武书法研究》近30万字,插图370多张,大小章节计83例,图文并茂,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性的专著,特别是辩真伪章节,有理有据,为书画收藏者提供了依据。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能静下来研究,极为难得,故备受人们的关注。《顾炎武书法研究》定稿后,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黄惇先生作序,予以肯定。黄惇先生认为:“建良钩沉史籍,对顾氏的访碑活动、书学来源、书学思想、书家交游、传世书迹,均一一梳理考论,其难度可想而知。”“建良孜孜不倦,鬓须渐衰,而用志不分,甘苦自知,因为他热爱自己脚下这片热土,以及在这片热土上产生的数千年的文明。正是这样的热爱,促使他数十年来踏实而艰辛地担当。我想,他是一定有着与祖国共进的自豪感的。” 

(2)、 顾炎武,字宁人,别称亭林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自幼勤于读书,六岁启蒙,十岁即开始读史。顾炎武对待读书的态度非常恭谨、认真。每读完一本书,他都会认真做读书笔记,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每年的春秋两季,顾炎武都会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他给自己规定每天温书两百页,不温习完,绝不休息,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透彻理解了所读书的内容。

(3)、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4)、《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5)、“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在顾炎武看来,非但在朝官员,即便在野匹夫也有热爱国家民族、维护社会道德、建设美好家园和坚持真善美的职责。三百多年前,在一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喁喁语境中,一位传统学者能提出这样的思想,着实伟大。所以,近世著名思想家、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对此极其推崇,将之提炼总结为黄钟大吕般的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以此告诫同胞,天下(中华民族)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同胞的利益,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激励全体同胞为了民族也是为了自身来一起担当、一起努力。

(6)、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7)、顾炎武在关中有三位挚友:华阴王宏撰、富平李因笃、盩厔李颙。顾炎武以他们为“秦人”的代表,认为“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与他省不同”,这是其所以愿意终老于关中最重要的原因。

(8)、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9)、亭林对明中期以来朝野上下热衷白银收贮,多有非议。今天的学者很容易认为是不懂得市场经济规律,视亭林的见解为陈腐保守。但其中也确有可为之辩解的地方。先生感触来之于实地调查,他说:“往在山东,见登、莱并海之人多言谷贱,处山僻不得银以输官,丰年而卖其妻子者,唐宋之季所未尝有也。今来关中,自以西至于岐下,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钱粮论》)先生询问当地人士,始知“所获非所输,所求非所出”,农民须卖谷换钱,再由钱折银交纳赋税,银贵钱贱而谷价大跌,几进几出,农民大亏血本。亦见市场、白银都不是万能的,得失或因人而异。中国地域广大,贫富差距悬殊,影响到商业贸易、货币流通,获取白银难易程度不一;而白银于官宦、商贾、粮农之利害,更是大异其趣,亭林的感受是真切的。若怀“饱汉不知饿汉饥”的特权心态,推行划一不二的政策,王安石发明以钱代役的“免役法”,即有司马光起而抗诉,谓山西穷民宁服力役;明代的白银政策,行之于东南沿海尚可,施之于西北或山东等穷乡僻壤,不亦重蹈了临川介甫不知权变的覆辙?惜乎现代学者何以见识反不如亭林,竟视白银神通广大,以为所到之处,必民生发达?

(10)、然而,顾炎武人物本身的故事细节并不是特别丰富,也缺少小书创作强调的“情”,这也是中篇弹词《顾炎武》在创作过程中的最大难题。从2017年5月开始,胡磊蕾开始了近半年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段时间里,她查找了大量的资料,通过看后人对他本人和著作的总结和评价,多角度地了解顾炎武。同时,对资料当中的一些细节和故事点延伸放大,再将这些一点点碎片式的故事细节,通过合理的虚构串珠成线。比如顾炎武在南明小朝廷的时候被聘为兵部司务和在昆山起义的的简单史料就被扩充为第第二回书。虽然书中的人物,有的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从整部作品来看,绝对是基于尊重史实基础上创作的。

(11)、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12)、(根据8月14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光明日报客户端刊载内容,综合山东省图书馆发布信息整理)

上一篇:顾炎武资料大全(79条)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好句摘抄

推荐好句摘抄

  • 雍容华贵造句10字(131条)
  • 幼儿园语言评课优点与不足(132条)
  • 廉洁修身的故事有哪些(65条)
  • 励志高考生故事(128条)
  • 阳明心学的精髓的八字(130条)
  • 祝福语大全绝对实用(137条)
  • 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131条)
  • 历史上孝敬父母的故事50字(80条)
  • 最新好句摘抄

  • 励志句子大全 正能量短句(95条)
  • 温柔句子简短干净(70条)
  • 以高尚为话题的作文(130条)
  • 孜孜以求造句(142条)
  • 感谢的句子 暖心千言万语(107条)
  • 农谚语大全10个带意思(66条)
  • 炫舞四个字情侣印象(100条)
  • 张牙舞爪造句三年级上册(7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