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字摘抄
菜单
首页 好句摘抄 网名昵称 伤感句子 爱情句子 古风句子 名言警句

荀子的评价与认识(138条)

来源:好句摘抄 发布时间:2023-11-21 13:58:38 点击:59次
文字摘抄 > 好句摘抄 > > 荀子的评价与认识(138条)

荀子的评价与认识(138条)

对荀子的评价

1、对荀子的评价和看法

(1)、信仰上天=相信这个世界是神性的。相信有形的物质世界背后,神圣的创生和主宰的力量在运行。信仰上天=相信上天是造物主,是万物和生命的创造者和生命秩序的维护者。上天之德,即好生之德。敬畏天命=认定天命正义,相信上天有意志,主动惩恶扬善,因此会对世界正义有根本信心。

(2)、当我们把荀子的非天命论和人性恶论放在一起,我们就会看到这样一个特别的组合图景:冷漠的物质世界中,一群恶人在争斗。

(3)、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

(4)、荀子之前的老子、孔子、墨子都是天命论者,都相信物质世界背后还有更根本的神圣力量。

(5)、第二个原则,别与全然否定人性的人合作。当一个人认定人性即恶,人性就是争权夺利,人生就是胜败得失,看不到人性深处创生与向善的神圣之光,这样的人一定只信他自己,只顾他自己,只会惟利是图,这样的人是不可信的,不可深度合作的。

(6)、中国商周以来的天命敬畏心,在荀子心中崩塌了。中国人心灵深处那种与天斗其乐无穷思想流脉,从荀子流出。

(7)、孔子与荀子虽然都崇尚儒家思想,但他们在“礼”上所持有的观点却不同。

(8)、立于天地之间的圣王,在冰冷的物质世界中,给邪恶的人类带来秩序与欢爱。

(9)、世界乃唯物,人世即战场,唯圣王可依靠。荀子这精神三组合,我们似乎并不陌生。讲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明白了,为什么荀子的学生韩非、李斯是重要的法家人物了。

(10)、11日下午顺延(约16:30)  为善最乐·恤孤助学慈善拍卖

(11)、世界是冷漠的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按自己的规律运行,没有上天之正义在监管人类。人性唯利是图,争权夺利,人的自由就意味着人与人的战争和血腥丛林世界,人必须被管起来,被圣王管起来,由圣王来教化和惩处。

(12)、荀子是战国思想家。我们大部分人在高中语文课中都学过荀子的《劝学篇》。荀子对中国思想史影响深远,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某种荀子的精神原罪。

(13)、荀子本质上是礼治主义。礼治主义说到底是德治主义的具体落实或者说是德治主义的客观化。作为孔子、子弓的忠实信徒。他完全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治国的政治方略。有人问他如何治理国家,他回答说:“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君道》)治理国家关键在于君主之修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君主是人民的榜样,其一举一动对百姓都起着示范作用,这与孔子所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银”(《论语·颜渊》)高度一致。一国政治生态的清浊取决于君,而不是取决于民。“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君道》)又说:“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天论》)他要求君主“隆礼尊贤”,最起码也要做到“重法爱民”,而不能行法家的“好利多诈”或“权谋倾覆幽险”。

(14)、但是回过头来看,中国思想史上有没有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传统呢?我认为还是有的,只是不要把它绝对化、教条化就好。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荀子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唯物主义的人。后面的人,柳宗元也好,刘禹锡也好,张载、王廷相、王夫之也好,都是从他这个路子下来的,应该说还有一个唯物论传统的。我认为这个唯物论传统一直到张岱年,张岱年对历史上唯物论传统钟爱有加,其中他最喜爱的是张载。80年代中期我们思想史研究室的包遵信发表过一篇《唯心主义再评价》的文章,对唯心主义评价很高,却相对贬低了唯物论。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包遵信讲了他的观点,张岱年先生听后非常生气,坚决予以反驳。他认为绝不能抹杀唯物论哲学家的历史贡献。

(15)、“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君与人相对。国与法相应。君是就位言。人是就类说。君亦是人;国与法,二者都是客观存在。国由君治,法得人行。国是客观的、静态的存有。无所谓乱与治,得圣君则治。遇暴君则乱,国之治乱存亡决定权不取决于国,而取决于掌握国家权力运作的君。法一旦成立,同样是客观的存在。“法不能独立”,赖人而立;“类不能自行”,赖人而行,法,无论它如何完备,也不管在什么时代或什么地区、国家,都不能独立发挥作用,必须借助人才能实現立法者的意愿。“类”即类型案例不能自动发挥类推的作用,一切案例逻辑地推类办案都需要人去处置。有公正、严格执法之人,法就能发挥正面作用。没有公正、严格执法之人,法就会流于挂在墙上、存于筐箧的毫无意义的条文,恶人执法,甚至会祸国殃民。没有善良、公正、睿智之士立法,一群满脑私欲、贪蛮、昏庸之人所立之法不可能是良性法。只能是恶性法,而执法者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独立、公正之品格,任何法都无法发挥申张正义、维护社会和谐之功能。由此荀子指出“有治人,无治法”。

(16)、天道自然的思想: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17)、赏罚已明而愚知自得,贵贱自适;仁贤不肖根据实际情形,必然分别其能,必凭据其名。以此对上,以此教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然返璞归真,这就叫太平,治世到了。

(18)、◎我最早知道荀子,是中学时代上语文课学过他的《劝学》篇。当时只晓得他的文章写得很好,道理讲得很好,而且还背诵了课文,但未涉及到他的哲学思想。对荀子哲学思想有所涉猎,是后来的事了。

(19)、第天人观。本来,无论是在孔子那里还是在孟子那里,天与人是相通的。故孔子讲“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孟子亦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孟子·尽心上》)。但荀子与之不同,大讲“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在荀子那里,天就是自然之天,非孔孟之道德性理之天。天功一方面强大,另一方面神秘。然无论强大也好,神秘也好,总是天之事,与人无关,因为人没有办法改变天之规律。这是圣人不求知天之意。这样,荀子强调人事的重要性,而不太在意天之所为。天之运行规律虽不能人为地改变,但可加以利用,以为人类造福。

(20)、 著名文献家王贵忱、沈津两先生在研究梁启超手稿《荀子评诸子语汇释》

2、荀子的评价与认识

(1)、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孔子认为上天赋德于已,把上天视为自己命运的依靠。关于孔子天命信仰问题,我在“杨鹏《论语》亲子共读百课”中有多次分析。

(2)、这段话核心观点是:人性就是贪欲与争夺,顺着人性来,就是天下暴乱。人性必须被看管起来,天下才能太平。

(3)、尽管这些成就很重要,但荀子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他学生的成就中。通过他学生的影响,以上所述的许多观点才成为皇家的正统信条和实践。荀子的三个学生负责传播更多的古典文本。浮丘伯将《穀梁传》的文本传给申培,张苍传播《左传》,毛亨从荀子那学习《诗》并传授给自己的儿子毛苌。毛苌父子在《诗》上所作的批注成为正统批注,并引起了汉代学者的注意将其传至下一代。

(4)、麦杰先生(总机转8028或13600480680)

(5)、本课主要讲清楚这个“精神原罪”。为什么一开篇就用“精神原罪”这样的概念来给荀子贴标签?我下面会慢慢解释。

(6)、“与其以上天为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上天当成物质资源管理起来控制它呢?与其顺从上天而歌颂上天,哪里比得上控制住天命而使用天命呢?”

(7)、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8)、(3)了解荀子的传记及其文学生涯的更广泛讨论,可查阅约翰·诺布拉克的《荀子:完整作品的翻译与研究》,第一期(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8)的绪论。

(9)、周朝时期,“天”这个概念有两种涵义,一种是自然界的物理意义上的“天”,天空的天,与大地相对应。一种是宗教信仰意义上的神性的“天”,这是造物主、至上神、主宰神,有意志性和能动性,回应人间善恶,惩恶而扬善,决定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10)、司马迁《史记》最早为“荀子”立传。荀子是赵国人,荀子生卒年在学术上有争议。按照《史记》所记,荀子在齐威王时候已到齐国,齐襄王时期“最为老师”,齐国稷下学宫最有威望的老师。

(11)、必须超越荀子,必须修复被荀子等人砍伤的精神脊梁,重建对造物力量的信仰和对天命的敬畏,释放人性创生和向善的力量,寻求平等尊严基础上的有效协作。反对荀子,就得走更好的路,方向如下。

(12)、·崇正16秋拍|库尔班大叔您上哪儿?《日夜想念毛主席》!

(13)、君权天授,上天惟德是辅,天命随德转移,王权随天命转移而替换,这是周王朝的核心政治哲学,周公以此解释商周政权转移,以此告诫后代君王要修德以配天,以保王权安定。

(14)、纵观春秋战国数百年,细数春秋战国数十子,没有一位思想家像荀子那样重视礼。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以礼平天下是荀子的一贯主张,荀子之学本质上就是礼义之学或者说礼学。如果说孔子思想是仁礼合一的话,那么孟子继承他的仁学,发展了孔子的仁义之统,而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学,发展了孔子的礼义之统。他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修身》)“礼者,治辩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议兵》)礼在荀子治国理政体系乃至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是最高范畴,是对自然、社会、人本身秩序,规则的最高概括。

(15)、虽然这两个学生在精心策划中国统一和创造帝国官僚主义方面做了卓越的贡献,但他们的成功对作为哲学家的荀子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因为从传统上来讲,秦朝被认为是一个残暴的压迫政权。因此,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老师要为自己学生的行为负责,荀子要为统一帝国并确保皇帝政权竞争中所使用的压迫性措施负责。

(16)、大家都知道,荀子提出过“法先王”“法后王”的问题。“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大家把“法先王”和“法后王”对立起来,认为荀子是“法后王”,其他人是“法先王”。“法先王”是复古的、倒退的、反动的。实际上,荀子是既“法先王”,也“法后王”。“法先王”就是讲“文化传承”,就是继承尧舜以来的文化传统,他讲过:“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他也曾批评惠施等人“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法后王”就是立足于当时政治,讲“政治儒学”。我们从中国现代社会考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现在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等于是“法先王”。但这不意味要把现代社会倒退到古代,这只是文化上的传承。若从政治上讲,那还要以现代的社会政治制度为主,在这个意义上就是“法后王”。荀子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是什么?是孟子一派过于强调“法先王”,“言必称尧舜”,什么事都按尧舜的方法办。荀子对孟子一派有所修正,“隆礼义而杀诗书”,“杀”是减少、降等的意思,就是要把《诗》《书》地位往下降,把“礼义”的地位往上抬,把当世的事情放在首位,我认为这是当时儒学策略的一个调整。

(17)、学会巧干。所谓“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焉”。要弥补不足,要广泛吸取他人长处。

(18)、我们要注意的是,荀子这句话,把原本有意志的天,讲善恶的天,变成了不关心人间善恶的物质规律,是不是?

(19)、第隆礼重法思想。由荀子的性恶论与心论必至于隆礼重法。荀子因秉持性恶论,他不可能认为礼之生乃基于人性,恰恰相反,礼是要矫正人性的,礼完全是圣人之伪,即外在制作的。

(20)、礼是标准,是人道之极则。“故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礼论》》“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王霸》)礼是国家治理的客观尺度、准则,一个国家治理的是否得当应以礼衡之,合乎礼义则当,不合乎礼义则不当。如果说中国有一位最推崇礼的思想家,那这位思想家就是荀子。

3、对荀子的评价100字

(1)、荀子人性论与孔子儒家不同,与老子道家就更不相同。

(2)、天道自然的思想: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3)、周朝继承商朝对至上神的称呼,也称神性之天为上帝,或者混合名称为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我在《上帝在中国源流考》一书中,专门总结分析了中国先秦的上帝、上天信仰。

(4)、11日中午顺延(约12:00) 翰墨流芳·中国近代名家法书

(5)、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

(6)、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7)、礼既然如此重要,教化即在此体现,人之学有所成就在礼处见。

(8)、在萧公权看来,荀子以礼主导的礼法并治的政治原则,“尚不如孔孟专重君德,或可补封建之阙。申商倚任治法,或可防专制之弊。……则荀子所图兼者或竞两害之駄欤?”由于近代康有为、谭嗣同等对荀学的误解太深,无形中影响了萧公权这一代学人,使其可以完全不顾荀子学说的事实而对荀学下判断。“孔孟专重君德”,荀子不重君德?显然不是。在重君德方面,荀子不让孔孟。“申商倚任治法,或可防专制之弊”,这是对申商政治学说社会功能的过度联想,其实申商是中国君主专制主义的实际发明人。让君权绝对至上主义的倡导者去防专制之弊,只是萧先生不着实际的幻想罢了。

(9)、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0)、如果我们根据荀子和他的作品对后世中国思想家的影响来衡量的话,这些宣扬荀子作品重要性的主张有很强的依据。与我们掌握的关于早期中国哲学家的有限传记信息相比,我们有记载着荀子的政治和哲学生涯发展的历史性资源。(3)荀子出生于大约公元前310年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的赵国。(4)对于荀子的家庭和童年,我们知之甚少,但通过他的作品,荀子向我们揭示了他曾受过上层社会艺术的全面教育——捕猎、箭术、战事、读书和写作、农业活动等——以及古典文学的教育。鉴于只有富有的家庭才能接受这种教育,我们可以稳妥地推测荀子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此外,我们还知道荀子的社会生活开始得很早。为了拓宽自己的研究范围,他15岁就离开自己赵国的家到了齐国。他在齐国学习,后来在稷下学宫任教。稷下学宫是中国早期重要的思想文化中心,吸引了全国学者来此学习,在稷下学宫,作为一个领先的思想家和老师,他的名声享誉齐国内外。他三次被指派为稷下学宫的首席祭神者——参与这个光荣高级的官方仪式,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切证明了他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的杰出地位。荀子与学宫的关系反映了他一段时期内在哲学团体的活跃参与度与领导能力。在这段时间里哲学的讨论和国家的管理工作被认为是必要且互补的。这种知识环境使他能够在当时最杰出的哲学家门下学习并通过讨论和辩论影响到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且指导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但除了作为一个学者和老师的认可外,荀子在齐国没有担任任何政府职位。直到离开齐国来到楚国以后他才被授予一个政治职位。显然由于政治原因被撤去职位的荀子退休并活着看到了秦统一中国,统一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他的学生李斯的工作来完成的。在荀子的职业生涯里,他写了很多关于当时紧迫话题的文章。在他看来,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周朝的权利和道德权威正在下降,不同国家的统治者为了政治霸权互相竞争。成为那些当权国家的主要特征的不是和谐与仁慈,而是混乱与阴谋。大多数的百姓和他们的统治者都不再遵守周王的礼仪规定。由于道德教养缺乏适当的引导,人们被虚伪的具有误导性的哲学引向毁灭。荀子提出了这些问题并描述了解决措施。他认为这些措施能让个人和国家都和谐地遵从适当的生活方式,或者叫“道”。

(11)、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此道也,偏立而乱,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荀子·君道》)

(12)、《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13)、我先讲第一点,荀子的非天命论。非天命论,指否定天命的理论。

(14)、http://www.gdczpm.com/

(15)、古代的思想家们是我们精神软件的设计师,我们不知不觉按他们的设计在运行。研读国学,就是要看清我们自己,超越古代思想家的缺陷,继承他们的优点,以服务我们自己精神的自由和发展。

(16)、这篇文章以荀子的伦理学为重点,延续了人们对早期中国哲学日益增长的兴趣和学术研究的时尚,这种时尚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从整体上看,这些文章支持两种相关的主张。第一种主张与那些可能从荀子的作品中收集来的关于正统儒学的批判主义不同,这一类作品对孔学主义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哲学领域的拓宽都非常重要。关于荀子的作品构成了最深奥微妙的哲学阐释并维护儒家观点的主张,是可以举出例子的。对于第二种主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他们揭露了荀子作品有着基本的哲学趣味性和重要性。荀子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哲学家,也是世界重要的哲学家。他的洞察力深入到道德、自然、道德判断不同层面,不仅说出了我们自身的问题,也说出了2世纪的中国同辈人的问题。

(17)、荀子认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18)、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

(19)、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荀子·王制》)

(20)、关于《圣经》的人性论,我在“犹太文化十二讲”中有系统分析。

4、对荀子的评价50字

(1)、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哲学的研究方向来研究荀子。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搞哲学史的人只讲两个对子: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按照这样一种很死板、很教条的模式来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变成了简单的“贴标签”。80年代以后,大家就反对这个模式,要按中国思想史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它。

(2)、依靠圣王,圣王来管。一部《荀子》,中心内容就是描述圣王,就是呼唤圣王。圣王是个什么东西?

(3)、我们可以把商周主流思想简化为:信任世界的深层秩序。世界的深层秩序是神性的秩序,是好生的秩序,是正义的秩序。万物之后有更深层的力量,上天是万物之源,是万物之主宰。君子信仰上天,敬畏天命,奉行正义,保护生命,敬天爱人。

(4)、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以有别,至察以有说。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礼论》)

(5)、如果就国家治理言,荀子与孟子相比,其思想学说更合乎孔子之标准。孔子是儒家的原型,也是儒家的基准,看一个思想家是否是儒家人物,不是看其自我标榜,而是看他的学说是否接近于孔子思想的原型或者说沿孔子的思想路向进而向广处扩充之、向高处提升之、拓展之。就国家治理的学说言,荀子的政治学说比孟子的政治学说更接近于孔子的国家治理思想。以礼治国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孔子在具体的治理主张中坚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端正名分的理念摆在治国的前面,同时还主张宽猛相济治政方式和“举贤才”的用人原则等,因而荀子礼体法用或礼法合一的治国方略是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6)、人没有绝对地性善和性恶,每个人都有他积极的一面,应该继续努力。也有他过失的一面,应该改过自新。仅靠道德的说教和榜样的示范,远远不够,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是以法治国,道德与法制并重。

(7)、荀子的社会道德观,主张积极有为与正义原则。他崇尚礼义,注重法治,强调后天的自我教育,自我制约,自我完善,以达到有着高尚的品质和道德的修养。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

(8)、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荀子·礼论》)

(9)、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中,辟专节论述荀子的治人与治法,足见萧公权对荀子的治人与治法的重视。但他对荀子治人与治法的评论,我们认为有欠公允。他说:

(10)、这个自然规律的天,根本不在乎你是尧(代表善和德政)还是“桀”(代表恶和暴政)。尧与桀的差别,善人与恶人的差别,与道德善恶毫无关系,与上天惩恶扬善毫无关系。人的成败得失,与上天干预没有关系,只与人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智力好坏有关系。

(11)、  但是,我们人类还有一个“求善”的诉求。在“求真”之外还要“求善”。“真”“善”有的时候有矛盾。因此我觉得,荀子唯物主义一派哲学家可能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他把一切可能有的神圣价值都解构了,由此而失去了对天的“敬畏”,对很多应该“敬畏”的事情缺乏足够的“敬畏”。而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恰恰就缺乏这样一种“敬畏”之心。

(12)、荀子说:“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荀子·儒效》)

(13)、荀子,本名荀卿,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汉时避汉宣帝刘询之讳,改称孙卿。关于荀子的生卒年,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根据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推测,荀子出生在公元前325年左右,至公元前235年左右去世,享年九十岁,这种可能性极大。荀子尝游学于齐之稷下学宫,至齐襄王时“最为老师”,曾三为祭酒。惜乎齐襄王不能用,且见逐。遂居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见废。于是,著书立说,遂有《荀子》一书32篇。两千多年以来,《荀子》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不断有学者阅读与研究。

(14)、一般而言,在儒家内圣外王的学术分类中,荀子往往被归为儒家外王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在儒家外王之学即政治儒学上有很多可取借鉴的地方。荀子的这些思想,正好是面对战国后期天下大乱的国情下,懂得与时俱进地发扬儒家义理经世致用的一面,这也正好体现了儒家外王经世之学的潜在功能性。后世大儒谈儒家外王经世之学,必然会借鉴荀子思想。

(15)、第“从道不从君”,道高于君,以道限君是荀子治人方面的最大特色。君相如何相处?相对于君是否无条件地服从?在荀子那里并非如此。在荀子的政治设计里,君要慎取相,相为了国家利益可以“从道不从君”,对君的过失要尽到自己谏诤之责,他说:

(16)、第三个原则,不与崇拜强权者为伍。当一个人认为这个世界只能靠强权来专断统治时,他与你的关系,就只会是谁统治谁的关系,不会有平等的协作,要么你奴役他,要么他奴役你,他会把你带向丛林法则。

(17)、正因为如此,治理国家必须隆礼。基于此,对于人而言,学习主要是学礼,而非《诗》《书》。故荀子曰:“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又曰:“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荀子·劝学》)陋儒、散儒都不是好的评价,不知治理之大道仅知晓文章典故而已,其根本原因在于不隆礼而顺《诗》《书》。

(18)、《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人性中有神圣天命。

(19)、在世人眼中,荀子的思想相对于孔子的思想而言,可能要更实用一些,孔子的思想比较理想化,但二者各有所长,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乃至影响至今。

(20)、荀子对周朝传统信仰精神的破坏性攻击,就从理念层面的天命论入手的。

5、对于荀子的评价

(1)、假定善意(借用王石用语)。相信人性中有创造、公正和爱的力量,与人性之善合作,这是与人友好相处紧密合作推进事业的前提。在假定善意前提下,以信仰和法治来克制自己和他人可能之恶。

(2)、 荀子主张“安政惠民”,是由他所秉承的民本主义决定的,他并不主张权力回归人民,而认同君主对人民的绝对统治。

(3)、荀子言心乃“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这也是“大体”之意。即心是出令者而不是受令者,心有自己的潜能与自由,所谓“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荀子要求心应专一而静,若博杂则必乱,而难以知“道”。故荀子雅言心是为了知“道”,而其盛言解蔽,乃为求一“虚一而静”之心真能知“道”。

(4)、11日 上午9:30  古逸清芬·古籍信札善本

(5)、谏争辅拂之人不是为清足君主个人的私欲服务的,而是服务社稷之臣。“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他引用孔子的话说:“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子道》)君以道持国,道高于君,“从道不从君”。在荀子的话语系统里,君不是绝对的,道才是绝对的。无论是君,还是臣,还是民,都要服从或顺从于道,道义是对君主权力滥用的限制与束制。

(6)、周朝的神性的上天,被荀子当成物质资源去进行管制,他称之为“物畜而制之”。周朝的威严的天命,被荀子当成物质规律进行利用,他称之为“制天命而用之”。

(7)、梁涛教授近年提出“新四书”,“新四书”中包括《论语》《孟子》,这两部书是老“四书”原来就有的。他的意见是要把《大学》、《中庸》回归《礼记》,把《礼记》当成一本书,这个意见清初的陈确曾经提过。《礼记》原来并不是一本书,是汉代儒者将许多儒家文献编在一起的结集,内容很杂。其中也有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献,孔子的“大同”思想就见于《礼记》。第四本就是《荀子》,把《荀子》提高到“经”的地位,我觉得这个提议是必要的,“事在人为”。我们大陆道家研究一直都很低落,但是出了一个陈鼓应,把道家学术弄得风生水起,如火如荼,这就说明要“事在人为”。最重要的,我对梁涛讲过,要写出有份量的研究著作,要有四五十万字有份量的研究著作立在那里,要花工夫写一本像样的书。这些年来,在学术界还没有关于《荀子》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虽然我们有些学者在研究“气论”这一派的传统,但是专门研究荀子的,非常有代表性的著作还没有。我希望能够出现这样的学术研究著作。

(8)、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

(9)、摘要:萧公权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大家,其对荀子政治思想的评价有着广泛影响。他认为荀子治人与治法兼综的品质“尚不如孔孟专重君德,或可补封建之阙,申商倚任治法,或可防专制之弊”。我们认为萧氏这一说法很值得商榷。荀子对君德之重视丝毫不逊于孔孟,怎么会不如孔孟专重君德补封建之阙呢?而萧氏所臆想的申商“倚任治法,或防专制之弊”是个假命题。因为由倡导君权绝对至上的申商去防专制之弊无疑让盗贼掌公库。本文认为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主张是孔子“为政以德”的德治主义理论的具体化和客观化,其“礼体法用”施治方式是孔子“为国以礼”“宽猛相济”施政方略的承续与发展。自康、谭以来,不少学者关注荀学的“尊君”之说与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的联系,不过尊君不仅仅是荀子,先秦诸子大多尊君,何况荀子“封土置侯”的政治架构与秦汉以来“罢侯置守”的政治架构不同,而荀子“从道不从君”又与自秦汉以来的曲学阿世之儒的尊君主张绝异。至于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那是华夏民族的共同责任,或功或罪不应由荀子一人或荀学一家之言承担。

(10)、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弃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荀子·大略》)

(11)、在哲学方面,荀子批判地总结各种唯心主义特别是孟子的唯心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以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并进一步阐发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12)、有圣王领袖人类,父子之间不得不亲爱,兄弟之间不得不顺从,男女之间不得不欢爱。孩子能生长,老人得赡养。

(13)、但是回过头来看,中国思想史上有没有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传统呢?我认为还是有的,只是不要把它绝对化、教条化就好。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荀子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唯物主义的人。后面的人,柳宗元也好,刘禹锡也好,张载、王廷相、王夫之也好,都是从他这个路子下来的,应该说还有一个唯物论传统的。我认为这个唯物论传统一直到张岱年,张岱年对历史上唯物论传统钟爱有加,其中他最喜爱的是张 载。80年代中期我们思想史研究室的包遵信发表过一篇《唯心主义再评价》的文章,对唯心主义评价很高,却相对贬低了唯物论。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包遵信讲了他的观点,张岱年先生听后非常生气,坚决予以反驳。他认为绝不能抹杀唯物论哲学家的历史贡献。

(14)、·崇正16秋拍|天羽书屋旧藏,“生货”知多少?

(15)、大家如果有这样的反应,从现实中看是中学马克思政治课塑造的,从中国本土思想史上看是对荀子思想的继承。

(16)、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絜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如是,则夫名声之部发于天地之间也,岂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故曰:以国齐义,一日而白,汤武是也。汤以亳,武王以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无它故焉,以义济矣。是所谓义立而王也。(《王霸》)

(17)、荀子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设计不是郡县制,而是延续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他心目中的天子不是秦始皇,而是商汤、武王。他理想的政治形态依然是“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的分封制,“天子三公,诸侯一相”,承认诸侯国的合法性存在。这与秦始皇“罢侯置守”的政治制度绝非一物。其“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旨在打破世卿世禄的传统政治官吏选拔模式是时代的进步,反映了自孔子以来由私学办学出现的士人阶层急于参与国家管理的急切心声,因而荀子不仅无过,反面确然有功于中国。秦汉以下,“百代皆行秦政法”,但这个秦政法与荀学并无直接的关联,如果说秦政法有功于中国,这功劳不能算在荀子头上;如果说两千年君主专制惨祸烈毒,对中华民族为害深远,这罪过也不能由荀子来承担。谭嗣同批判荀学是与秦政勾连在一起的“乡愿”,是对荀子的误读。

(18)、前面我们说到,最近三十年荀子的学术思想受到了冷落。其实,这也不只是最近这三十年的事情,两千年来荀子的学术思想差不多一直受冷落。汉代重经学,轻子学。唐代韩愈说荀子“大醇而小疵”。 宋代《孟子》升格为经,《荀子》一书倍受冷落。所以在以往的两千年的学术思想史中,荀子的地位一直不很高。我认为,我们要重新给他一个历史评价和定位。

(19)、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臣道》)

(20)、本文节选自岳麓书社“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荀子》前言,作者张晚林。

(1)、◎与此同时,荀子还把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扩展到其他一些领域,在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见解。

(2)、作者简介: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儒学与中国哲学。

(3)、荀子对人性的看法,与商鞅完全一样,与孔子儒家思想很不一样。孔子说:“天生德于予。”人性中有上天赋予之德。孔子教育的目的,就是明德,使人本有的天德得以彰明出来。

(4)、虽然,吾人不禁有感焉。孔孟重君主之道德而不重其权势,申商重君主之权势而不求其道德。荀子乃兼重之。集成其美,其说似臻尽善。然而一考其实,则当世之君或为其所及见者,齐则威、宣、湣,燕则子喻,楚则顷襄,赵则孝成,秦则昭襄。凡此诸君之中,无一可为荀子治人理想之根据者。及至秦汉以后,曲学之儒,窃取荀子尊君之义,赋以治人之说,阿君之好,极尽推崇。流风所播,遂之昏庸淫暴之主,不仅操九有之大权,亦得被重华之美号。以实乱名,贻害匪浅。此虽荀子所不能逆睹。而其立说之有未安,亦由此可依推见。尚不如孔孟专重君德,或可补封建之阙,申商倚任治法,或可防专制之弊。此后两千年间欲求荀子入秦所见之治,已不可多得,则荀子所图兼者或竞两害之欤?

(5)、·崇正16秋拍 |读溥心畬,看王爷心事和一个王朝的背影

(6)、人性恶,给人自由,就是丛林世界,就是血腥战争。人性必须由圣王用礼制和刑法来管制起来,这样人间才可能有秩序,民众才可能有善行。冷漠之世界,恶人在横行,但人间有大救星,至智至能至善之圣王。

(7)、孔子认为,礼在本质上是代表一种仁义的存在,礼中包含仁义之意。而礼与法律的关系却不是很密切,并不像荀子主张的那样,礼需要法律来进行约束和管理。因此,孔子主张,礼与仁义的关系更为密切,要规范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观念,就需要人的仁义。

(8)、老子、孔子、墨子是天命论者,荀子是非天命论者,荀子完全否定上天信仰和天命敬畏。荀子否认了上天的神性、主宰性和正义性,荀子把神性的天的概念,变成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规律的概念。我们来看荀子的几句话。

(9)、第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性恶》篇的中心思想,在文中反复出现。这里表达两个意思:其人性根本为恶;其通过后天的教化,人可以为善,这就是所谓的“化性起伪”。

(10)、 对商朝和周朝的传统精神来说,老子、孔子和墨子某种程度上都是创造性的继承者,他们的差异在于继承和发挥的层面和角度有所不同,而荀子却是一位商周以来的主流传统信仰精神的根本的破坏者。

(11)、齐湣王末年,稷下学宫开始衰落。学者们纷纷离去,荀子这时也离开齐国来到楚国。到齐襄王时,稷下又再度兴盛,荀子等一批学者又返回稷下,成为了齐国最有名望的学者。荀子也曾经向秦昭王和赵孝成王推荐他的政治主张,但都没有被采纳。

(12)、我认为,研究荀子,可以有两个方 向:一个是经学史的方向,一个是哲学史的方向。以前中国没有哲学史,都是从经学、文化上看待荀子。刚才陈来教授谈了近年国内外关于荀子学术研究的动态,他提出的一个问题很重要:荀子对待文化传承的态度,及其政治儒学的立场。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13)、梁启超是近代一位重要的学者,他对中国古代学术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梁启超对于先秦大哲学家荀子也予以了高度关注,并且进行了比较全而的研究。不过梁启超对于荀子的关注,前后期相差比较大,前期主要是以对荀子的批评为主,后期主要是以比较审慎的态度进行研究。在戊戌变法前后,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梁启超把荀子作为专制主义的代表予以了尖锐的批评,认为是荀子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专制与落后。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中,特别是1917年以后,梁启超对于荀子的研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首先,梁启超对于荀子的生平、《荀子》文本等进行了细致的考订;其次,梁启超对于荀子思想研究的重点有所变化,不再仅专注于政治思想方面,而是对于荀子的逻辑学、人性论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之,梁启超在前后期对于荀子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梁启超个人生活之经历,一方面是时代背景之变化。在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主要是一个政治活动家,其对于荀子之评价,主要是为了达到其政治宣传之目的,所以,其关注点也就主要集中在政治思想方面,并且对于政治思想之批评,也多出于意气,而缺少精审的分析。到了1917年以后,梁启超虽继续关注政治,但是巳经彻底退出了政界,作为一个学者来对荀子进行研究,所以,他对于荀子的研究就不仅仅限于早期的政治方向,还对荀子的生平、《荀子》的文本等与政治无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梁启超对荀子的研究也深受当时学术思想的影响,他在后期,有感于西方发达的逻辑学,所以,积极挖掘荀子思想中的逻辑学思想,并且给予了高度评价。

(14)、·崇正16秋拍|从一件万年青挂屏来看乾隆帝的趣味

(15)、荀子文章常用儒家概念和术语,这可能是一些人把荀子归入儒家的原因,但荀子表达出来的是全然与孔子对立的思想,我们不能把一位与孔子思想完全对立的思想家称为儒家。听完本课大家都会明白。

(16)、荀子之所谓心具何特质?似乎就是一个虚空的大容器,里面空无一物。虚一而静就是把心打扫干净,呈现其本有之虚空,不让异物与杂质占据,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大清明”。这样一个大清明之心方能知“道”。不然,若以“已臧害所将受”,必不能知“道”。荀子之心论类似于西方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心只是空无寥廓之容器。这样,荀子析心与道为不似孟子,心非白板而具四端之能。

(17)、荀子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历史趋势。

(18)、老子认为,上天之道在人性中,人性中有天道的创生与和谐,朝廷不强制干预,保护人的自由自主,就会有繁荣、和谐与富强。老子对人性的信任,还高于孔子。孔子认为要通过教化来培育人性之善的种子,老子认为不用朝廷教化,民众在自由之中,人性自然趋向创生、善良与和谐。

(19)、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诚如王夫之所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读通鉴论·秦始皇》)这是民族性的共业,而其业力由荀子或荀学担当可谓负担太重。况且由荀学担当,名不符实,全部推给荀子是对荀子的苛责,对荀学的不公。

(20)、在萧公权看来,荀子既重孔孟之人治,又重申商之治法,努力使二者兼具以臻尽善。然而这目标不仅没有实现,反而造成两害。孔孟专重君德,或可补封建之阙,申商倚任治法,或可防专制之弊,而荀子图二者兼存并举竟成两害。荀子的有治人而无治法,果真妨害孔孟补封建之阙和申商防专制之弊吗?事实真的如此吗?

(1)、第一点,《圣经》相信上帝的正义性。上帝在人性之上,有上帝正义的力量在导引和控制人性,《圣经》认为通过信仰和律法可以控制人性之恶。荀子不相信上天的存在,不相信有超越人类的将人引向正义与爱的力量。

(2)、  而且,在先秦,荀子第一个提出“读经”的概念,当时他没有提《周易》,其他五经都提到了,那时候的“五经”差不多是一个小百科全书。《诗经》是文学,《尚书》《春秋》是历史学,《礼经》是社会学,《乐经》是音乐学,那时候读了五经,基本知识就够用了。所以,荀子说,读了“五经”,“天下之道毕矣”。总之,我们可以从经学的研究方向好好研究一下荀子。

(3)、·崇正16秋拍|天羽书屋旧藏,“生货”知多少?

(4)、其在社会层面,礼是经济富足分配合理的基本依据。

(5)、这句话影响很大。估计许多人一听,就会说,很正确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其他力量。物质是按客观规律运行的,不会管人类的行为的。人的成败得失就在人对客观规律的主观回应。

(6)、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曾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是说,不应该由自然主宰人,而应该由人来主宰自然,同时也应顺应自然规律(6);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他也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来蒙恬、李斯、韩非等皆为荀子弟子。

(7)、荀子为什么说人性是恶的呢?这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这些都是人之生物学之本能,谁也不能否认。如果人类任凭这个本能发展下去而不加以抑制,则诚如荀子所言,“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残贼生而忠信亡焉”,“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这根本是禽兽而不是人类社会。因此,荀子认为,人类社会要善治就必须正视这个恶的本性而加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从而使本性为恶的人做到善。

(8)、荀子针对性的提出了“人性本恶”,将人拉到善的反面,人生的目标是仁,而起点却是恶。如此,成仁的实践就成为了一种逆向的行为。行为底线在于止恶,后世法家便是源于孔门荀子一派。

(9)、前面我们说到,最近三十年荀子的学术思想受到了冷落。其实,这也不只是最近这三十年的事情,两千年来荀子的学术思想差不多一直受冷落。汉代重经学,轻子学。唐代韩愈说荀子“大醇而小疵”。宋代《孟子》升格为经,《荀子》一书倍受冷落。所以在以往的两千年的学术思想史中,荀子的地位一直不很高。我认为,我们要重新给他一个历史评价和定位。

(10)、11日 下午顺延(约15:30) 汲古·珍瓷雅器、玉堂清玩

(11)、总之,周朝精神的核心,就是天命论,就是信仰上天,敬畏天命,而荀子思想的展开,就是从破坏天命论,从非天命论入手的。

(12)、这些关于荀子及其影响力的评论证明了他在中国哲学领域的重要性。然而,有什么可以用来证明荀子对我们和西方哲学家来说具有哲学趣味性呢?首先,荀子发表了一系列的哲学观点,他的作品形成了一个具有令人吃惊的一致性的散文群体,当把这些群体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复杂丰富的哲学体系。他的作品系统性的特征使他对于西方哲学家来说,成为一个适合交流的搭档。此外,荀子对儒家学说以外的中国哲学传统的广泛知识使其作品具有独特性。尽管他花了大量时间去批判竞争对手的哲学理论,但它采用并接受的竞争对手的作品几乎与其批判的相当。例如:荀子批判庄子沉溺于“天”而不能理解文化重要性和自我教化的需要的同时,他又抛弃这些批评,采用了庄子语言概念的很多方面并采用了他对道德哲学的理解。同样地,在批判孟子(一个儒家同僚)和墨子(一个强大的具有竞争性的哲学派建立者)的同时,荀子不仅对他们哲学理论的重要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而且在这个进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作品。

(13)、相对孔子的礼而言,荀子的礼便具有明显的不同。荀子也非常重视礼的相关评论,在如何对礼进行约束和规范上,荀子更加倾向于用法律的手段对礼的作用。因此,荀子主张,礼与法的关系更为密切,要施礼必先起法。

(14)、圣人是道的管道。荀子用的”道“,指圣人发现的自然规律,可理解为真理的意思。荀子认为,圣王就是真理的管道。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圣王就是真理、善与正义的通道,无圣王即无真理、无正义、也无善。

(15)、11日下午顺延(约13:30)  古欢·中国古代书画

(16)、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7)、最近我觉得,我们还是要给“天”加上一点“敬畏”的内涵。古人非常聪明,“神道设教”,“神道”是为了“教化”而 设置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智慧。从西周以来,天、天命一直具有神学的意义,到孔子之时“天”和“天命”也一直具有神学的意义。到了荀子之时,就排除了“天” 和“天命”的神学意义。我们中国哲学史不能少了这个东西,不能没有对“天”的神学意义的反面的质疑,没有了它,就没有了真理出现。但是,“真”和“善”之 间的关系,真理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处理?这是哲学家应该好好考虑的事,我想这个意义也很大。

(18)、20年前,上高三的时候,在英语课上曾两次晕倒,是同学搀扶我到医院,喝了葡萄糖水待眼睛复明后又坚持上课。父亲知道消息后就和双眼近乎失明的母亲养了五十多只鸭子,从此风里来雨里去一晃数载,用卖鸭蛋、捞螺蛳的钱支持我上大学。不仅如此,父亲还卖了老宅和母亲搬进了低矮、潮湿、四处透风的小屋一住就是二十年,为了我上学,父亲是砸锅卖铁,家徒四壁,屋无片瓦。那时,父亲已经六十多岁。

上一篇:关于名人努力奋斗的故事(135条)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好句摘抄

推荐好句摘抄

  • 疲惫不堪近义词(90条)
  • 赞美梅花的书法作品(102条)
  • 考研励志文案200字(117条)
  • 小学生 名句(109条)
  • 廉洁手抄报图片大全四年级(91条)
  • 集腋成裘下一句(131条)
  • 王尔德语录夜莺与玫瑰语录摘抄(74条)
  • 关于教师责任心(82条)
  • 最新好句摘抄

  • 卷土重来张奕小说(116条)
  • 青春励志名人素材(144条)
  • 励志早安问候语大全(126条)
  • 企业家创业感悟(114条)
  • 关于战争的谚语有哪些(104条)
  • 一五一十拼音怎么加(112条)
  • 保尔柯察金人的一生应该(142条)
  • 名扬中外的意思(13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