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字摘抄
菜单
首页 好句摘抄 网名昵称 伤感句子 爱情句子 古风句子 名言警句

反对战争的诗人都有谁(111条)

来源:古风句子 发布时间:2024-01-16 17:05:59 点击:59次
文字摘抄 > 古风句子 > > 反对战争的诗人都有谁(111条)

反对战争的诗人都有谁(111条)

反对战争的诗人

1、反对征战的诗人

(1)、二战期间,他的庄园曾是25名美国军官、近千名美军士兵的驻营地以及无数在战争中无家可归同胞的避难所。

(2)、注释①鹫:大鹰;②翎:羽毛;③金仆姑:箭名。④燕尾:旗上的飘带;⑤蝥弧:旗名。

(3)、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4)、萨松的母亲是非犹太裔人,这与沙逊家族族规,萨松的父亲因此失去了家族里的继承权力。萨松4岁时,父母的婚姻在风雨飘摇中告终,萨松和母亲一起被赶出生活了4年的哥特式豪宅。9岁时,父亲患肺结核去世。

(5)、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许浑是中唐诗人,目睹国力衰敝,百姓苦于战乱,所以其笔下的边塞诗以反战题材为主,大多透露出浓重的悲凉色彩。

(6)、(这则宣言由S.L.萨松中尉写给他的指挥官,萨松中尉隶属皇家威尔士燧发枪团第三营,曾获得军功十字勋章,获举荐被授以杰出服务勋章。他解释了他拒绝继续服役的理由。一九一四年八月三日,他参军服役,在法国展现出非凡的勇气,曾身负重伤,如果留在军队,他原本会在本土继续服役。)

(7)、后来林希翎临时去香港,国民d当局遂借机禁止她再入台湾,林希翎终于成为两岸都「不受欢迎」的人物。──这里,还有一个插曲:据林希翎说,她到了台湾以后,「曾有多少人来开导我说,海外有很多学人在两边跑,两边讨好,两边都当贵宾,他们来去自由。有人就说:『林希翎,你怎么弄得两边不讨好,那么笨』」;林希翎的回答是:「我本来就不想讨好(两边的)那些官僚」,这也可以说是本性难移吧。

(8)、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9)、还有,就是诗中透射出的盛唐精神。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我没有查过这两千首都是什么时期的,但看看那些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王瀚、李颀等都是盛唐或之前的)便可知高质量的边塞诗尽在盛唐。他们的诗中都蕴含着一种“盛唐精神”,鲜有颓丧、绝望、逃避和听天由命的情绪。这首诗先扬后抑(具体表现有各家解读,不再多说),后半段大书征战之苦,但到最后却说“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为夺取功勋拼死血战,这是多么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这就是盛唐精神。

(10)、 塞下曲(其一)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11)、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符合军中的生活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此两句则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也强。全篇只此两句作对仗,严正的形式与严肃的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12)、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13)、3月的第一周,我前往缅甸边境地区,与17人一起于4月17日成立了缅族人民解放军(BPLA)。作为一名诗人和人权活动家,我的革命之旅非常艰难,我们必须克服自我、乡愁和知识自豪感,我的教官总是告诉我们,必须先在自己内部进行一场革命,然后才能与他人进行一场革命。

(14)、究其原因,我们知道绝句短小,贵在精到,所以一首诗中往往只会留下一个最突出的妙处,以使其效果得到最大化。

(15)、其实这个女主人公还是幸运的,因为她至少还有梦。如果连梦也没有,该是多么悲哀。

(16)、我发布这一宣言,是表示我着意向军事权威提出挑战,因为我相信,那些有权力停止这场战争的人正在刻意拖延。

(17)、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18)、2018年1月,我创立了Athan(缅语声音的意思),这是一个以研究为基础的激进组织,专注于促进缅甸的言论自由、媒体自由和获取信息权。当我加入民盟时,怀着希望和期待他们能够在上台后为缅甸的每个人带来人权和正义,但在2018年10月,由于我与昂山素季对国家新闻自由状况的不同看法,特别是她决定不为因报道缅军在若开邦屠杀10名罗兴亚人而被判入狱的路透社记者瓦隆和觉梭的权利发声,我便辞去了民盟d内职务。

(19)、孟子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同时又到过魏国,曾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齐宣王时又到齐国。他还去过滕、薛、宋、邹、梁等国。《史记》说孟子时,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受重用,故孟子与其门徒万章等人著书立说。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采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

(20)、萨松在这家精神病医院中待了近1年的时间。1918年,他被强行遣往前线,7月,他在法国北部阿拉斯(Arras)被英军误击中头部送回英国。此后一直在英国疗伤,直至一战结束。

2、反对战争的诗人都有谁

(1)、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2)、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4)、艾青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我说他是农民的少爷,田间是少爷变农民。)

(5)、C (2)许诗是通过一个士兵牺牲后,有家信寄来,告诉他寒衣已经寄出这一典型情节,表达了作者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不赞成这场战争;而常诗通过描写一幅边疆人民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的图景来表现的。

(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7)、但愿能够发挥自己的本领,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8)、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个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9)、后四句则从写景转入对战事的追忆。自古以来幽并的豪杰们,后来都沦落到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千万不要学那些自恃勇武的“游侠儿”,总是自命不凡地夸耀自己的骏马多么能征善战。“幽并客”,在此泛指燕赵豪杰之士,古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说法,这些“幽并客”,都曾经热血澎湃,希望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然而他们的最终结局却是什么呢?不过是“三千功名尘与土”,均被这漫漫尘土与黄沙所湮没。那些身跨骏马,成天游荡,惹是生非的“游侠儿”,他们哪里知道战争的残酷?行文至此,诗人对幽并客与游侠儿的讽刺,以及强烈的厌战情绪,已展露得淋漓尽致。

(10)、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11)、陈陶,一个生卒年不详,并不为人熟悉的诗人,屡试不第,终身布衣,长期在岭南隐居。他可能没有到过边塞,更不可能目睹过战争场面。但我们可以断定,他是一个具有浓重人文情怀的人,他尊重生命价值,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他把史实、想象和生活场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对战争产生强烈的憎恨情绪,对人民产生深切的同情。这种艺术效果,如果仅仅凭借才气,是做不到的。

(12)、唐代非著名诗人陈陶,对战争有独特的感受,他写了四首反映战争的《陇西行》,其中第二首写得最好,入选《唐诗三百首》,从而使他有资格与唐代诗坛的巨擘们,留下一张合影。

(13)、在此谨代表苦海中的士兵,严正抗议当局者欺瞒士兵的恶行。居于后方家园的多数人已麻木不仁,浑噩不知前线苦痛延续不休,智能亦不足以感同身受。我相信,我或能略尽心力,破除这份麻木自满的心态。

(14)、我成为了来自缅甸各地城镇数千名拿起武器的积极分子和年轻人中的一员,一些人加入了缅甸边境地区现有的少数民族武装组织,数十年来这些少数民族武装组织一直在为自决而战,其他人则像我一样组成了新的革命团体。

(15)、(“某总”明确指出,“文艺什么的标准要靠后,政治和历史性的颠覆主旨更重要”,而在“在海外看到的土改小说,有国民d官二代和大地主流亡后人写的,对于历史和政治的颠覆力度,都远不如方方这部书”,“张贤亮公开说他的小说都是政治小说,中国今天又到了政治小说最缺乏的时候了。”“某总”说“最后清算的时候要到了,不需要有什么顾忌,这个时候还畏首畏尾,在未来的潮流中间肯定落伍”。)

(16)、毫无疑问,丁玲和艾青是拥护中国共产d的,甚至要比把他们打成右派的投机分子周扬之类还要左一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所谓右派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具体的标准也是不同的。之所以丁玲与艾青在改革开放以后被视为“极左”派,主要是中国的社会环境太右了。不要说是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即使是按照闻一多这种民主人士的标准,他们也的确还是偏右了一些。闻一多就在其著名的演说《艾青与田间》里边这样评论艾青:

(17)、《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并诏告天下说孟子的不少言论“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次日钱唐上疏力争劝阻,加之天文官也上奏文星暗淡无光,于是朱元璋又下一道谕旨:“孟子辩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又恢复了孟子在文庙中的待遇.越南学者张汉超在文章中说:“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18)、第四幅:士兵远在家乡的妻子,多年没有丈夫的消息,天真地以为丈夫还活着,在睡梦中,丈夫回来了,他们又重新过起男耕女织的生活,她的嘴角甚至露出了笑容。

(19)、这诗里是什么山查花啦,胸膊啦,这一套讽刺战斗,粉刷战斗的东西,这首描写战争的诗,是歪曲战争,是反战,是把战争的情绪变转,缩小。这也正是常任侠先生所说的鸳鸯蝴蝶派。(笑)几乎每个在座的人都是鸳鸯蝴蝶派。(笑)我当年选新诗,选上了这一首,我也是鸳鸯蝴蝶派。(大笑)

(20)、反战者在与军国主义抗衡。他们在为了自由权利而奋斗。他们向专制暴政发起猛烈抨击。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为最终停战铺平道路。

3、反对战争的诗人是谁

(1)、“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末两句是说,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以上六句全写边疆生活的艰苦,若有怨思,末两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两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字与“直为”,语气斩钉截铁,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此诗点睛结穴之处。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3)、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4)、一九一七年三月,西格夫里德从第二营写信过来,叫我打起精神给他回信,因为他觉得自己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他抱怨自己在那里受到了不公对待。现在,高级军官们又回到营队里,也包括我的仇家,那个获得正式委任状的特别预备役少尉,现在他成了代理营长,事情做得挺过分的,他骂西格夫里德“该死的萎官”,还拐弯抹角地骂第一营该死。西格夫里德默默忍受着羞辱,但也在尝试把自己调回第一营去。

(5)、▲安史之乱,改变了许多大唐诗人的命运。图源/影视剧照

(6)、我作为一名活动家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12年左右,那是缅甸政治转型的最初几年,我被选为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NLD,简称民盟)仰光青年工作组代表。2015年,在为民盟11月的大选竞选时,我因在生殖器上纹身了一首关于总统吴登盛的讽刺诗而因诽谤罪入狱,在仰光臭名昭著的永盛监狱度过了六个多月。回想那段时光就像噩梦一场,我被反复审讯,不能休息和吃饭,饱受精神折磨。

(7)、如果战争的结局是保留下没有任何信用和信任的普鲁士专制统治,那我自己看不到庄严的文明有何未来可言。

(8)、也许能从《见字如面3》中有侵华日军大岛中典对战争的忏悔书找到答案,他在信中写到“战争会召唤出人心中最野蛮的魔鬼”,日本作为侵略方的确扭曲了人性,结出了恶果。

(9)、 B 常诗的开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10)、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 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 首》、《观兵》、《岁暮》等。

(11)、最后谈谈对于右派的平反。笔者个人认为,不能说一听到平反就是对的,平反正确的前提是案子确实有冤情。通过上面典型右派人物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要是按照五十年代的标准,那么被打成右派的,不能说全部,至少绝大部分的确是右派。但是,这个标准划的有点太高了,对一些人,主要是第一类和第二类的人处理也太重了。因此,对于这两类人不管平不平反,都应该改善其待遇。例如,在1973年毛泽东就曾经亲自过问林希翎的状况,得知其已经被捕入狱以后,要求立即释放并安排工作。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13)、(意思)从古以来幽并豪客慷慨赴边沙场终老,谁学那游侠浪子只是矜夸手中剑利、座下马好。

(14)、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15)、而这首诗最能打动人的,关键是后面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6)、萨松在战场上的表现非常勇敢。他曾在兴登堡线单枪匹马,捕获德国战俘,攻陷德国战壕。他手持手榴弹,炸开了六十名德国士兵。1915年5月29日,萨松因功荣升少尉。1916年7月27日,他被授予军事十字勋章。

(17)、而相比之下,陈诗虽然词义更丰,还用了修辞,但由于丰富出来的词句都不是读者最关心的,也不是诗人想要表现的,所以反而淡化了感情,比许诗平庸了许多。

(18)、七月,他参观了牛津大学的莫雷尔酿酒厂,那时他不知道我还在学校,但写信说或许我们没见面是好事,因为我们各自的状况都不是太好——我们见面时,至少得有一个精神正常吧。他有五首诗刊登在《剑桥杂志》(当时在英国出版的少数几份激进的和平主义刊物之后来它的办公室被空军部队的士官生们捣毁)。他承认没一首好的,他只是想怼一怼那帮自鸣得意、叫人难以启齿的家伙,他们认为这场战争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直到所有人都被干掉,而唯有他们能幸存。和平主义者正在敦促他以巴比塞《火线》的写作风格写点儿激烈火热的内容,但他做不到。他脑袋里在想其他事,不是诗歌(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我希望那不是理查德·达德式的刺杀计划)。有时候想到法国,他就变得几近疯癫。在南边的肯特郡,他能听见在海峡对岸,大炮没完没了地不停轰击,直到他搞不清自己是想要冲回去,和第一营一起战死,还是留在英国,尽他所能阻止战争继续。但这两条路都没有成功的希望。回到战场并杀身成仁只不过是哗众取宠——所取悦的是错误的对象——他也想不到任何留在本土阻止战争的好办法。他的名字已匹配上了驻扎在英国本土的某个士官生营里的职位,如果愿意,他可以平平安安地过下去,但这样的退场方式似乎不怎么体面。

(19)、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 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20)、这些诗篇,都只是从某一个方面来反映战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4、反对战争的诗句和名言

(1)、为了让萨松免于被政府送上军事法庭,他的好友们将他送入了Craiglockhart医院,这是军队中一家专门治疗“精神崩溃”的医院。

(2)、中国从最早的诗歌作品《诗经》开始,以战争为题材的诗篇就层出不穷。

(3)、虽然刚刚初秋八月,可是萧关大道却是一派衰败景象:孤蝉哀鸣,桑叶凋落,桑林空寂。处在出塞入塞的边关重地,在侵透心底的阵阵寒气里,处处是枯黄的芦草,毫无生气。诗人遥想从古至今有多少来自幽州并州的戍边将士,在这里共伴黄沙抵风抗寒戍守边关,又有多少人埋尸黄沙。诗人劝喻世人,不要学那些游侠儿,逞武恃强,夸赞什么自己的马好,功夫好,义气深。那和这些戍边健儿比来,太无聊了。

(4)、良心反战者是勇敢的人。他们是这场世界大戏中为数不多的正面角色,当未来恪守公正的历史学家对这场可怕的战争进行总结时,他们将被铭记。

(5)、第一首侧重描写边塞的异域风光,并表达对战争残酷性的看法。前四句着重描绘边塞的萧瑟秋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意思是知了在枯秃的桑林中鸣叫,八月的萧关道上秋高气爽。“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记得当初出塞时天气还算不错,如今却已是寒意逼人,到处可见稀疏衰黄的芦草。作为长期驻守塞外的诗人,王昌龄对塞上的气候景物变化自是了然于心,此四句所写之塞外景象,无不充溢着苍凉与凄寒的格调。

(6)、“国破”“草木深”写出了长安现在的景象。春天原本万物生长,现在却如此萧条,那种失落感、落差感让人悠然而生。“感时”"狠别"表达杜甫因时伤情,愁苦思念的忧愁,以景抒情更赋予深厚的感情。

(7)、          颔联中,诗人运用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法,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通过景物描写,借景⽣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忧伤国事,思念家⼈的深沉感情。

(8)、(于医师的丈夫是一个右派,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开除了公职,下到生产队里劳动改造,和农民一样凭工分吃饭……他一点不肯打起精神,表现出改造的积极性,以改善自己和家庭的境况,反是一任消极颓唐到底,显得特别的落拓,很露骨地表示着他的顽固与抵抗。是他,使我认识到有一类人所以成为右派,是由性格决定的。他们并不是对某一种现实不满,而是对一切存在不满。他们对人生抱着暗淡的心情。同时他们又缺乏忍耐和自谦,往往是自我中心者,就必须将这心情发泄出来。他们表现得与一切意见激烈相左,什么都不会合他们的意。倘若不是成为右派,他们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9)、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10)、但是,由于被撒谎成性、腐朽没落、卑鄙恶毒的资产阶级报刊蒙蔽,群众们并不知道这些事实,他们被人诱导,视良心反战者为讨厌鬼、懦夫和逃兵。

(11)、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

(12)、 作者:王昌龄

(13)、 陈陶有一首《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14)、这首诗,作者通过对边塞风景的描写,抒发诗人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意,表达了对因恃武而挑起的无谓征战的否定态度。

(15)、王安忆在其著名的小说《叔叔的故事》里边就刻画了一个到处通奸的右派形象,甚至在落难时期也一样改不了这个毛病,被平凡以后更是变本加厉,最终在德国又出了事。有人说其原型很可能是张贤亮,但是更多的人表示身边的右派普遍都是这样。上述林希翎为代表的第二类右派也可以归类于个人的性格。正如王安忆在小说中写的,这些人即使没有反右派斗争,结果可能也不会两样:

(16)、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7)、在当时举国参战的情况下,萨松的行为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小男孩,让所有人感到尴尬。许多人将他的行为视为恐惧和懦弱的借口,就连他的朋友们也不能理解他,好几位友人为此专门写信过来对他进行批评和劝诫:

(18)、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思想。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第四首诗写一位将军因战殉国后被埋葬的场面,透露出了作者对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以及对连年征战的批判。

(19)、        诗歌开篇描写春望所见:⼭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残破不堪,乱草丛⽣,林⽊荒芜。⼀个“破”字使⼈触⽬惊⼼,⼀个“深”字⼜令⼈满⽬凄然,为全诗创造了⼀⽚荒凉凄惨的⽓氛。诗⼈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离之悲。

(20)、第三幅:时光流逝,风沙无情,汉军士兵的尸体已经腐化为累累白骨,逐渐被风沙掩埋。

5、反对战争的诗歌

(1)、他写道,现在回了伦敦,他病得厉害,散步时在人行道上总会看到尸体。耶茨在四月寄给他一张条子,说在枫丹-莱克鲁瓦西耶的一场战斗中,四个军官丧命,七个负伤——一场“极其血腥的厮杀”。但营队将战线前推了近八百米,这让西格夫里德稍感安慰。然而,下一句他就写道,想起那个夏天无数好人被屠杀而这一切都毫无意义时,他就气得发疯。那帮该死的政客和同样该死的将军们笨拙无能,屡屡犯错,只会一意孤行,直到他们感到厌倦,或得到他们想要的荣誉。他希望自己能提出抗议,但即使他开枪打死首相或道格拉斯·黑格爵士,他们也只会把他关进一所疯人院,就像对待从前那个了不起的理查德·达德。(我知道他的意思。达德是十九世纪一位了不起的画家,碰巧是埃德蒙和朱利安的叔公。他曾经列出他认为该杀之人的名单,第一个就是他的父亲。有一天,达德在海德公园里将他父亲抱起,扛在肩上,走了将近八百米远,光天化日下把他丢进了蛇形湖中溺死。)西格夫里德继续写道,如果他以拒绝重返战场来表达抗议,他们只会指责他惧怕枪炮。他问我是否以为,那个夏天的杀戮结束之后,我们的情况会有所好转。尽管反复发起冲击,但我们永远突破不了德军的防线。迄今为止,我们遭受的损失比德国人更为惨重。在维米岭,加拿大人遭受惨重伤亡,但官方公告在伤亡数字上却厚颜无耻地扯谎。朱利安·达德去医院探望过他,和其他人一样,他也劝他回国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但他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场美好的幻梦,因为基于道义,他会继续作战直至死去。刚刚重回光明,现在想到要回战场,他觉得十分痛苦——“哦,生活,哦,太阳!”(出自我死里逃生后写的一首诗)。他的伤势几近痊愈,可能会被送到一间疗养院住三个礼拜。他不喜欢这个安排,但只要他能安静地独处,谁都不见,只是默默地看着树木披上绿装,感觉到自己的生机也在恢复,让他去哪儿都行。他的身体虚弱,精神状况也很差。病房里有一台留声机,吵得他快要崩溃。那年春天,《老猎人》终于出版,他开玩笑说,会送一本给道格拉斯·黑格爵士。也确实没人能阻止他这么做。

(2)、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3)、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4)、战争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如果说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还不如说是制造战争。

(5)、1931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根据杜甫《新婚别》和这首《陇西行》的诗意,创作了京剧《春闺梦》,表达了人民反对军阀混战,渴望和平的共同心理。

(6)、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季(尤其冬季)的寒冷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7)、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8)、①空桑林:指桑叶已枯落。《乐府诗集》作“桑树间”。②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③人塞寒:一作“复入塞”,一作“人塞云”。④黄芦草:枯黄的芦苇。⑤二句谓生于幽州、并州一带的健儿,习惯于征战,为保边疆在尘沙中度过一生。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⑥游侠儿:指恃勇逞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⑦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

(9)、毕士奎:《王昌龄诗歌与诗学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第二营会休整到月底,驻地约三千米外就是我们心爱的莫朗库尔,那儿周围遍布绵延起伏的泥泞山坡和沼泽树林,还有小型飞机场和新建的铁路,他过去常常在下午骑上一匹黑母马去那儿闲荡。(戴维·托马斯和我曾经见到西格夫里德在训斥那匹黑母马,它漂亮又好斗,性子很烈,踢死人也不稀奇,我们对他的耐心备感惊讶。他会指挥那匹母马去跳栏,当它不情愿跳栏时,西格夫里德不会逼迫它,只是调转马头,带它回去蓄势再跳一回。那匹马一次次地拒绝,但脾气暴躁的西格夫里德并没有发火,也不放弃自己的想法。最后,那匹马出于无聊,一跃就跳过了栏杆——栏杆足有一米八高,它能跳得比那还高。)

(11)、1939年,二战爆发,因为战争旧伤不能再上战场的萨松开始用自己的庄园收容战争中的疏散人员。

(12)、“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起首四句是说,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没有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13)、 作者:王昌龄

(14)、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15)、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16)、屈原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其中《离骚》是最著名的一篇,它也是中国最长的一篇抒情诗,诗的前半篇表达自己对于国家命运和人民的关心,后半篇表达自己对于国家的热爱之情。

(17)、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18)、胡风评田间是第一个抛弃了知识分子灵魂的战争诗人,民众诗人。他没有那一套泪和死。但我们,这一套还留得很多,比艾青更多。我们能欣赏艾青,不能欣赏田间,因为我们跑不了那么快。今天需要艾青是为了教育我们进到田间,明天的诗人。但田间的知识分子气,胡风说抛弃了,我看也没有完全抛弃。如《自由向我们来了》,为什么我们不向自由去呢?艾青说“太阳滚向我们”,为什么我们不滚向太阳呢?(笑,鼓掌)

(19)、显然,这和控诉反右派斗争的主流舆论的政治正确颇有区别。但是我估计主流舆论一定还会在反右派斗争60周年之际大炒所谓“中国共产d迫害知识分子”。笔者在这里不想重复《历史决议》中的结论,仅仅是结合几个右派人物来谈谈自己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

(20)、我见识过也忍受过士官兵历经的伤痛,再也不愿同流合污,不愿延长沙场上的磨难,因为我相信此战之目的邪恶无天理。

(1)、《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 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 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

(2)、1917年,萨松给自己的指挥官写了一封名为《脱离战争:士兵宣言》的信件:

(3)、我是现役军人,深信此举是代表全体士官兵发声。我相信,在我入伍参战时,这场战争是防卫之战、解放之战,如今战事的本质竟流于侵略与征服。我相信,军方应明确界定吾人参战的宗旨,不得说改就改。宗旨确立之后,激发将士之凯旋目标势必能靠协商来达成。

(4)、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5)、我亲眼得见并亲身经历了部队遭受的苦难,我不能为了战争邪恶而不公的目的,继续扮演延续苦难的角色。

(6)、女主人公好不容易在梦中和远方的丈夫相会,却被树上黄莺鸟的叫声吵醒,气得她把黄莺鸟打跑了。

(7)、4月1日,流亡中的民选议员组织联邦议会代表委员会(CRPH)宣布废除2008年宪法,并根据联邦民主宪章建立临时民族团结政府(NUG),其标志着人们观念转变的早期阶段。公众放弃了我们必须忍受缅军对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想法和根据缅军的要求作出妥协,相反,这场春季革命表明了根除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的决心,也推动了彻底结束性别歧视、父权制和军事独裁。

(8)、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9)、这是独守空房的妻子思念丈夫,希望随着月光照进远在边塞的军营,去和丈夫会面。作者婉转地表达了对战争造成夫妻别离的不满。

(10)、艾青当然比这好。也表现人民及战争,用我们知识分子最心爱的,崇拜的东西与装饰,去理想化。如《向太阳》这首诗里面,他用浪漫的幻想,给现实镀上金,但对赤裸裸的现实,他还爱得不够。我们以为好的东西里面,往往也有坏的东西。

(11)、梦虽虚,犹兀自暂时节相聚,近新来和梦无。 ——(仙侣)后庭花·一升金缕词

上一篇:有关成长的题目古风(112条)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古风句子

推荐古风句子

  • 关于大自然的古诗大全(62条)
  • 教师节古诗句子(130条)
  • 描写夏天赞美荷花的诗句古诗(149条)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纪伯伦的诗英文(71条)
  • 描写春天风的诗句古诗(149条)
  • 努力奋斗的诗句或名言(144条)
  • 坚持不懈的励志古诗句(145条)
  • 形容生命的诗词(132条)
  • 最新古风句子

  • 关于教师的现代诗歌简短(143条)
  • 关于母亲的名人名言和诗句(80条)
  • 小学生必背古诗兰花(122条)
  •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有哪些(常见的)(79条)
  • 咏梅诗配画(105条)
  • 宋词精选100首简短的诗(133条)
  • 关于春雨的唐诗宋词(75条)
  • 形容春天的诗句 优美(6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