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教育名言及解析大全
(1)、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2)、翻译: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3)、(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4)、(原)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6)、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7)、当仁,不让于师。——摘孔子《论语》——释义: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8)、(注释)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9)、(翻译)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1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丘《论语》
(11)、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2)、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无形生命而言,每个幼小的生命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13)、解读:明代董其昌的《画旨》是一部关于画法画学的著作,其中一句关于获取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名言广为人知。这句名言反映了教育规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即学生在教学中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同时也反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做到学以致用。
(14)、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要再说了。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议论,过往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孔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被那些过去的事情所困扰。
(15)、(译)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地留去。”
(16)、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17)、这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强调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要想使学生得到发展,教师首先要学会发展,学会如何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发展应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引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1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9)、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2、孔子教育名言及解析简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翻译: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孔子语录)朽木不可雕也。--出自:孔子《论语》
(5)、(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翻译:因此徒弟不一定不如师父,师父不一定比徒弟优秀。学习道理在时间上有先后,学问记忆各有所长,只是这样而已。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9)、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10)、(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1)、“这反映了中央对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常年从事教育研究的项贤明表示,社会在经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较易实现,而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12)、翻译: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13)、(注释)生下来就知道学习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感到困惑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感到困惑仍不学习,这样的人就是下等的愚民了。
(14)、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15)、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16)、翻译: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17)、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8)、“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论语》
(19)、(答案)C。解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意思是三人同行、必定有人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指为人应该谦虚好学。不符合题意。
(20)、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释义: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3、孔子教育名言名句大全
(1)、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其他人。这句话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世原则。
(2)、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3)、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释义: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4)、翻译: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5)、(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7)、见得思义。——释义: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8)、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9)、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1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11)、“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论语》
(12)、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4)、翻译: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5)、(翻译)孔子说:“面对着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16)、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江泽民
(1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8)、翻译: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9)、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释义: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20)、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志仁者。”——《卫灵公》
4、孔子教育类的名言名句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2)、D选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自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画旨》,后世用来比喻学习知识要联合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3)、(注释)志士仁人,不会因为求生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自身来成全仁道。
(4)、(翻译)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5)、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6)、(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又伪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啊!”更多孔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7)、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释义:对可以交往的人而不与之交往,是错失了人;对不可以交谈的人而与之交谈,是失言。”他认为只有聪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9)、译文: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10)、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释义: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11)、解释: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12)、(注释)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劝导他,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
(13)、A.《中庸》B.《学记》C.《论语》D.《礼记》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坚信不疑,努力学习,至死坚持真理。危险的国家不进入,动乱的国家不居留。天下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政治混乱时就隐居。国家政治清明,如果自己贫穷而低贱,就是耻辱。国家政治混乱,如果自己富裕而尊贵,就是耻辱。
(16)、翻译: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17)、(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8)、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旳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君王没有遇到敢于进谏旳大臣就会迷失方向,有才能旳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旳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旳意见和建议。对性情狂放旳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旳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旳。违背仁德专行恶事旳人,随时要接受国法旳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
(19)、(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20)、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论语》
5、孔子教育名言及解析50字
(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2)、(注释)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3)、(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4)、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丘《论语》
(5)、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20安徽单项选择)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9)、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释义: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论语》
(12)、(译文)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13)、翻译: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惑的人。
(14)、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但是,《论语》里包含的修身、齐家、治国的观点,时至今日,依然很有用。
(15)、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16)、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18)、能力很重要,但是人品比能力更重要,而且人品,是一个真正的最高“学历”。我们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人品教育。
(19)、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歌德
(20)、翻译: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3)、有人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我认为只有此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一切。
(4)、在知识的舞台上,最渊博的教师也是最谦虚的学生。
(5)、这句话体现了一种“评价增益效应”,说明表扬、奖励的效果优于批评、惩罚的效果,教育过程中应当多用表扬奖励。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有片面性,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一味地表扬夸奖,批评、惩罚也是必要的。
(6)、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