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字摘抄
菜单
首页 好句摘抄 网名昵称 伤感句子 爱情句子 古风句子 名言警句

米兰昆德拉对音乐不感兴趣(131条)

来源:好句摘抄 发布时间:2023-11-21 13:53:42 点击:59次
文字摘抄 > 好句摘抄 > > 米兰昆德拉对音乐不感兴趣(131条)

米兰昆德拉对音乐不感兴趣(131条)

米兰昆德拉对音乐感兴趣吗

1、米兰昆德拉用什么语言

(1)、“昆德拉热”在中国兴起是1990年初,其作品对英雄概念的消解、反讽和对虚妄意义追求的解构如同思想之镜,投射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昆德拉的标签式名言“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风靡一时。

(2)、?订阅2021年全年报纸,截图发公号后台,随机赠送40周年文创一份。

(3)、一出地铁,吓了一跳,原来,巴黎的繁华在这儿呢!跟郊区一比,还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4)、心已经慢慢归零,不再取悦谁,不再恭维谁,当然也不会为难谁,把自己包裹的紧紧的,变成了百毒不侵的样子。

(5)、当初选择法语作为专业,我其实也是歪打正着。

(6)、后来北大方面一看,你既然填了法语,就说明你是有意愿学这个专业的。再看看我的高考分数,够高,于是就抢先把我招进法语专业了。

(7)、吃过大苦的人,一定非常节约,直到现在,他们可能有钱了,但是他们的消费观从来没有跟上他们的收入。他们害怕有一天再苦,他们从来不舍得花钱,就是爱存钱。他们永远享受不了花钱的乐趣,因为穷怕了,没有安全感,花钱都会有内疚感和自责感。

(8)、他们四人朝灯火辉煌的站台尽头走去,很快就把车站抛在后面。

(9)、问题:米兰·昆德拉对自己的个人生活是严密封锁的,不愿意接受外界的采访。( )

(10)、当我们有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力和文学基础之后,这时候我们的视野会开阔很多,不拘泥于他人推荐的书目,我们有了一定的选择权,胡适先生讲过"埃及金字塔读书法",读书讲究博而精,现在我们处于金字塔的塔尖,我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体系,这时候就运用我们的自我选择权从心所欲读我们想读的书。

(11)、“诗想者·读经典”书系已经出到第十本,这套书系中汇集了部分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对国内外经典著作的评论和解析,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作家会在不同的书里被提及,比如海明威、托尔斯泰、卡尔维诺等。关于米兰·昆德拉的音乐与文学,邱华栋和远人两位作者对自己所钟爱的两本小说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12)、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13)、克利马是名闻全国的小号手。一个成功的男人总容易步入婚姻之外的性领域。因此小说浮于最表面的自由就是克利马的越界是否自由。他和茹泽娜虽只共度过一夜,那一夜是克利马在演出中见缝插针的一夜。从小说开篇也能知道,对克利马来说,这样的夜晚不会只有这一次。昆德拉素来喜欢将性摆在作品的重要位置,因此他小说中的男人几乎都可以重叠。在克利马身上,很容易看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的影子。托马斯能和萨宾娜挖空心思地玩性游戏,是因为萨宾娜为托马斯取消了“不幸的后果”这一前提,对没有取消这一前提的特丽莎来说,她就很自然地将前提转换成托马斯给予她的婚姻。在克利马那里,他的婚姻给了凯米蕾,他也并不愿像托马斯那样,让婚姻随便解体,因此,茹泽娜的麻烦就必然变成“不幸的后果”。只是在婚姻之外,托马斯炮制的“三三原则”使得他比克利马在女人世界中要游刃有余得多,尽管两人面对妻子的态度,那些没完没了的欺骗、哄劝、安慰、表白,几乎如出一辙。作为读者,我们看到不论哪种方式,昆德拉笔下这些人都在极为无力地进入理性的二律背反。

(14)、所属专辑:TheBuddhaExperience-ZenLounge

(15)、那些极其需要被许多熟悉眼睛看着的人,组成了第二类。他们是鸡尾酒会与聚餐中永不疲倦的主人。他们比第一类人快活。第一类人失去公众时就觉得熄灭了生命之光,而这种情况对几乎他们所有人来说是迟早要发生的。然而在第二类人这一方面,他们能够总是与自己需要的目光在一起,克劳迪及其女儿就属于这一类。再就是第三类人,他们需要经常面对他们所爱的人的眼睛。他们和第一类人同样都置身于危险处境,某一天,他们爱着的人儿闭上双眼,他们的空间将进入黑暗。特丽莎和托马斯就属于第三类。最后是第四类,这一类人最少。他们是梦想家,生活在想象中某一双远方的眼睛之下。比方说弗兰茨吧,他去柬埔寨边境只是为了萨宾娜,当汽车沿着泰国公路颠簸行进时,他能感到她的眼睛久久地盯着自己。托马斯的儿子也属于这同一类型。让我们称他为西蒙吧(他将会很高兴有一个圣经里的名字,象他父亲一样)。他期望的是托马斯的眼光。

(16)、昆德拉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反现代的现代人”。这一矛盾定位势必要区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前者与艺术史的某个时期相关联,后者则反映技术发展所决定的世界状况与人类生活,是一种进步主义的意识形态。昆德拉作为艺术家和小说家,无疑处于现代派阵营,该阵营源自一次美学革命—他在这方面列举了卡夫卡和贡布罗维奇的名字—横扫了数十年的浪漫主义重负,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以从未有过的尖锐性去理解现代世界。

(17)、在1984年接受采访时,昆德拉说,“家”的概念对他来说“非常模棱两可”,”我是否认为我在法国的生活是替代生活,而不是现实生活?我会问自己:您的现实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在您的同乡中……还是我接受在法国生活的事实,作为我的真实生活,并尝试过充实的生活?最后我选择了法国的生活。”

(18)、我最近好像喜欢上了有年代感的东西,比如70年代的摇滚乐,80年代的红酒,还有90年代的你

(19)、《为了告别的聚会》又名《告别圆舞曲》曾荣获意大利最佳外国文学奖,是米兰·昆德拉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的其小说代表作之该作品构思巧妙,极富黑色幽默风格,小说只写了五天里发生的事,但涉及了很多的人物,每个人物的生活又展开得非常丰满。是公认的当代文学杰作。

(20)、在《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中,作者用了大量笔墨,辟了多个章节,描述昆德拉所处的历史时代,分析昆德拉的存在境遇及他遭遇的误解乃至敌意,追踪昆德拉的心路历程,其中特别涉及不仅仅与他,也与众多艺术家、小说家、知识分子的存在息息相关的流亡与回归的问题。

2、米兰昆德拉对音乐不感兴趣

(1)、昆德拉一生都受到音乐的影响,他自己也会作曲和演奏,但是,最终他没有向音乐的方向发展,而是走向了文学创作。他的堂兄是一位诗人,因此,少年时期他就受到了堂兄的影响,他最开始接触和写作的文体是诗歌。在20世纪50年代,昆德拉出版了几部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长诗《最后的五月》、爱情诗集《独白》。根据这些诗集的出版年代,可以看出昆德拉一开始所具有的那种创作诗歌的巨大热情,几乎两年就出版一部诗集。这些诗集带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和风格,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生活有着批判和讽刺,他的诗歌里的声音清醒、语调沉着冷静,充满了理性的思考。这在捷克斯洛伐克提倡一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环境里,一开始就显得卓尔不群。

(2)、在这个国家,人们不会欣赏早晨。闹钟打破了他们的美梦,他们突然醒来,就像是被斧头砍了一下。他们立刻使自己投入一种毫无乐趣的奔忙之中……人的性格是由他们的早晨决定的。

(3)、事隔经年,若我会见到你,我该如何祝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4)、这部作品出版后,即被视为是里程碑式的昆德拉传记,近期,该书中文版引进出版,成为国内授权引进的首部昆德拉传记。今天为大家分享来自翻译家许钧的导读序言与本书选摘。

(5)、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米兰.昆德拉

(6)、前面我也提到了,法语是一门严谨的语言,很有逻辑性。英语里,「语言」就一个词:Language。但在法语里,语言有两种说法,一个是阴性的,叫Lalangue,一个是阳性的,叫Lelangage。

(7)、他们付给我的工钱,能覆盖基本的生活费。上世纪90年代初,巴黎的房子还不算贵,几百法郎就可以在圣日耳曼租一个几平米的小阁楼房。

(8)、你现在不珍惜我,我告诉你,过了这个村,我就在下一店等你。

(9)、昆德拉曾六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至今并未获奖。多年来,他和捷克的关系一直比较复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记录了1968年苏联武装干预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背景下的故事,昆德拉本人也参与了当时的“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

(10)、再过两小时,雅库布就会离去,这位美丽的的造物将在他面前永远消失。这个女人仅仅是作为一个否定出现在雅库布面前,他遇到她只是为了让他知道,她绝不可能属于他。

(11)、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在20世纪欧洲小说史中非常特别和耀眼。他的小说的音乐性、中欧性和哲思的光芒使他处于耀眼的中心位置,成为“在世的最伟大作家”之一。他对欧洲小说的清理、发现和理解,也使我们把欧洲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而其脉络理解起来就显得更加清晰。作为一个流亡作家,他早年从捷克斯洛伐克来到法国巴黎生活,由于长期在法语的环境中写作和思考,后期更是直接用法语写作,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歌德所说的“世界小说”的某种特性。

(12)、从巴黎北郊搬到市区后,我就一直住在市中心。我一直喜欢市中心,哪怕只是在外面逛,我也会觉得很有调调,看个电影,去蓬皮杜看个展什么的,都很方便。

(13)、这本1993年出版的《为了告别的聚会》是我从旧书摊上淘的,目前市面上的现译版本叫《告别圆舞曲》,讲述了捷克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和心绪。书中的女护士茹泽娜被高尚的雅库布在无意中毒害之后,茹泽娜生命中相关的人们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没有重负,没有愧疚,仿佛毫无动机的杀人轻若空气。“他不知道在这个轻松中是不是有比在那个俄国英雄的全部阴暗的痛苦和扭曲中更加恐怖的东西。”如果说“昆德拉”式的讽刺只是为了“反抗崇高”和“反抗绝对”,那么生活在真实存在的水平下的人们又怎样摆脱绝对的反抗绝对,崇高地反抗崇高呢。

(14)、第五章《力脱斯特》解释了诱发人们选择遗忘或者记忆的一种动因,即力脱斯特;第七章《边界》是对全书的总结,边界与遗忘、记忆的命题,天使和魔鬼笑的命题直接相关,从边界入手探讨了对这两个命题的解决方式。

(15)、但多年“生活在别处”的他,似乎已经接受了自己作为一个法国作家的身份。

(16)、雅库布热爱崇高和优美,但是他认识到这些不是人类的特性,他非常了解人,因此不喜欢他们。

(17)、作为作家,昆德拉是成功的。在他八十二岁的生日时,久负盛名的伽利玛“七星文库”隆重推出了他的两卷本作品集,共收录昆德拉的十五部作品:一部短篇小说集、九部长篇小说、四部随笔集和一部剧作。他在世时就进入了文学界的“先贤祠”,这是法国的大作家也很难得到的殊荣。然而,一个饮誉世界的大作家在自己出生的国家被长时间地冷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许多读者这一年在一本新书中寻找着答案。

(18)、我就写了很长的一封信给他,附上了我的简历和资料。后来就通过了。昆德拉的那个班,研究方向是小说,我们班上就5个人,南美一个,希腊一个,意大利一个,法国一个,亚洲学生就我一个。

(19)、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20)、前后桌是世界上最温柔的距离,抬眼是你,闭眼是你,小心翼翼,藏在心底

3、米兰·昆德拉对音乐感兴趣吗

(1)、《善良的人给世界带来光明,但足以照亮那复杂的黑夜吗?》

(2)、昆德拉最重要的代表作、第五部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于1984年在法国出版。这本小说和冷战时代的政治气氛有关,但是,它又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哲理小说。我以为,在这部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不是对极权主义的控诉,而是对生命存在的感觉的把握。对轻和重、灵魂和肉体、政治和生命等这些概念背后的感觉,昆德拉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诗性的表达。小说的故事讲得很扎实,前后呼应,有着回旋曲一样的旋律美,不像他在《笑忘录》中所做的文体实验那样混杂。在小说中,1968年苏联的坦克侵入了捷克斯洛伐克,意味着一个历史时期结束了,代之出现的是被苏军占领的压抑气氛。外科医生托马斯是小说的主角,他和女招待特丽莎与萨宾娜的情爱关系是小说的重点。但是,小说的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描绘那个特定年代的气氛:压抑的、沉闷的,知识分子遭到了清洗和排挤的,极权主义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最后,托马斯和特丽莎夫妇因为车祸而意外身亡。昆德拉没有利用小说来控诉,也没有正面评价甚至是批评那个时代,他只是呈现了、讲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一些捷克知识分子特定的生活和他们的遭遇。

(3)、昆德拉爱音乐,更爱诗歌。昆德拉与诗歌的最初接触,要追溯到童年时期。他曾回忆道:“第一次听到捷克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诗人维捷斯拉夫·奈兹瓦尔的诗句时,我还是个十岁的孩子,正在摩拉维亚的一个村子里过夏天。那时的大学生一放假,都回到务农的父辈家里,他们像着了魔似的背诵他的诗。傍晚,在麦田间散步时,他们教我念《复数女人》(LaFemmeaupluriel)里所有的诗。”布里埃在昆德拉的这段回忆里,看到了“故乡摩拉维亚的田园风光与先锋派诗歌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已经表明这位未来作家对故土之根的依恋,以及现代性对他的巨大吸引力”。

(4)、如果你是中文专业科班出身的同学,你就在跟着老师节奏的基础上,学好各类文学史,掌握各种文学发展的脉络,并且提升对作品的鉴赏分析能力,在业余时间多朗读多背诵,相信经过几年的扎实基础和文学熏陶,你的文学素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下面我主要是针对业余的文学爱好者,从三个方面来推荐一些有助于我们提高文学素养的书目。

(5)、曾踏月而来,只因你在山中。山风拂发,拂颈,拂裸露的肩膀,而月光衣我以华裳。

(6)、自媚(Kitsch)。kitsch是对无价值存在的完全否定,它不是庸俗,也不是意图取悦大众。kitsch更准确的意义是"矫情",随时要赋予自己的情绪以正当合法性。哭不是因为悲恸,是为了应当表达悲恸;笑不是因为快乐,是为了应该感到快乐,这是人类究极无聊的一种表现。

(7)、爱、死、喜、悲,这些常见的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况下和各类媒体中都能找到。米兰·昆德拉通过在他笔下人物和读者之间架构起一种深层的精神联系,对上述每一种主题都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索。昆德拉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自己的创作进行互动;同样地,他也邀请我们这些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贯穿昆德拉小说始终的是他大声疾呼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在他的几部小说中,昆德拉从几个不同方向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展开阐释;通过昆德拉以哲学为导向的方法,这些阐释过程触及到了人类生活的观念问题。

(8)、怎么理解这两个词呢?Lalangue就像海洋,它所代表的语言无边无际;Lelangage却很具体,比如说你是老师,你说的就是教师群体的langage;你是工人,你说的就是工人阶级的langage;你是开餐厅的,你说的就是餐饮行业的langage。

(9)、他之所以能在每部小说中对主题和人物进行如此深刻的描写,之所以能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如此渊博的知识,原因就在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最能体现出他对笔下人物有着亲身体验的例子就在他的小说《无知》中。昆德拉跟小说中的两位流亡者伊雷娜和约瑟夫一样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捷克共和国,而且和伊雷娜一样,他也移居到了法国并居住了30年左右。他的个人经历融入到了他的小说以及他与书中人物的深层联系之中,这有助于让他小说中的情境在读者眼中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作为一名深受他人影响的作家,昆德拉还从他个人生活之外的地方汲取灵感;他围绕着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和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人的思想创作了一些作品。穆齐尔最著名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与昆德拉的一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没有个性的人》审视了社会道德和智力的下降,并观察了众多人物的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尼采着重讨论了永恒轮回和"最沉重负担"的理论,这也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重要主旨。这种来源于外部的影响与自己生活的影响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大了昆德拉作品主题的深度。

(10)、像鲸鱼缺氧与深海六千四百米,乐此不疲,但我离开你,像海洋蒸发了两万里,再无潮汐

(11)、来到疗养镇,雅库布是想交还斯克雷托医生为他配制的毒药。对曾经蹲过一年监狱的政治犯来说,雅库布感到需要掌握自己的命运。随身携带一片毒药,便能随时充当自己死亡的主宰,知道自己有随时逃避人生的力量。在这片毒药跟随他十五年之后,有所外国大学邀请他过去教书。当局允许他出国之后,雅库布感到不需要毒药了,他想还给斯克雷托医生。那么,他想交还的仅仅是片毒药吗?还是想趁机与过去的自己告别?难道出国之后,就不需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了吗?对雅库布而言,出国就意味自由来临。在还没有得到他以为的自由之前,雅库布一直以身藏毒药感到某种内心优越。意料不到的是,当他将这个秘密告诉他的被监护人奥尔加时,奥尔加不仅没有兴趣,还觉得滑稽。雅库布猛然发现,奥尔加既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悄悄爱他,对他的离去也没有任何留恋。正是奥尔加随意的态度,使雅库布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过被荒诞牵住了鼻子——那片象征他人生高峰的毒药不过是一出被遗忘的、甚至还相当枯燥的戏剧。于是转眼之间,雅库布感到自己虽然即将出国,却仍被命运夹在一个挣不脱的夹缝里,成为被嘲笑和揶揄的对象。他以为的崇高不过是被毒药掩饰的一场玩笑。因此,当毒药无意间被茹泽娜拿走,雅库布始终无法将要回毒药的打算变成真正的行动。他既然终于确定自己向斯克雷托医生要毒药的要求不过是十足的作态,不过是企图引起人们对他曾经坐牢受苦的注意,那么这个破碎的崇高象征物被谁拿走又有什么要紧?和奥尔加最终上床,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和所有人一样普通及平庸。奥尔加和他上床,不是出于爱他,更不是出于他曾幻想过的崇拜,只是简单的性要求。当奥尔加以猥亵之语排斥掉他原本设想的温情围绕时,雅库布就不得不将所有的幻想和崇高的利他感变成不折不扣的游戏。因此,不论雅库布将去往哪个国家,他再也产生不出自己将获得自由之感——可笑的荒诞使他发现生活不过是一次无聊的演出。他所设想的自由原本站在崇高的顶端,现在连崇高本身也忽然倒塌成碎片,更可能的是现实中根本就没有崇高的事物。

(12)、投稿、转载、合作请发邮件至:theysaid@1com

(13)、在被褫夺国籍、流落法国40年后,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重新被捷克政府赋予公民身份。

(14)、即便“天鹅绒革命”之后,他与新政权的关系也不和谐。当年跟昆德拉曾经是朋友的作家瓦茨拉夫·哈维尔,跟他有过一番争论:在一个受压迫的国家里,我们到底应该作何反应?应该怎样去面对这样的体制?

(15)、克利马为劝说茹泽娜打胎来到疗养镇,只是这部小说的引子。小说的真正主角是即将出国的雅库布。在雅库布身上,昆德拉要考察的是一切自由之上的最大自由——人的命运是否自由。

(16)、别人问我多喜欢你,我也说不好,我只知道我宁愿跟你僵着,也不愿意去爱别人

(17)、你甚至会觉得,自己和这个国家,这门语言,「我们是有关联的」,有lien〈法语,意为「联系」〉。

(18)、所谓“回归”,对于昆德拉而言,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时间意义上和精神意义上的回归。在《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昆德拉青年时代所走过的路。昆德拉在布里埃的笔下渐渐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自幼年时起,米兰·昆德拉就目睹他的父亲演奏钢琴。透过房门,他听见父亲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尤其是现代音乐家的乐曲: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勋伯格、雅纳切克。”对于他父亲来说,“音乐远远不是社会风俗,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世界的联系。因此,自然而然,当其他孩子还在结结巴巴地背字母表时,他很早就开始把这种高级语言教给他的儿子”。就这样,五岁的昆德拉跟着父亲学钢琴,后来又师从多位著名音乐家学乐理,学作曲,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还吹小号。

(19)、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20)、那个法国,跟我回国以后,通过外交场合接触到的法国精英阶层不太一样;那个法国,是真正涵盖了各个阶层、包括底层的法国。所以我的特点就是,在法国,我跟什么样的人都能交流,我能听懂他们的口音,他们的特殊用词。比方说,巴黎郊区的法语我也能听懂,不同领域的行话我也知道,当然,碰到高级知识分子呢,我就更能用他们的那个话语体系与他们对话,因为我是那个体系里学出来的。

4、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

(1)、我记得我还在去过巴黎郊区的一个保险公司,就给他们做一些基本的记录,整整一个夏天。

(2)、好不容易有个DEA的项目,学校还在巴黎郊区。我当时的感觉很纳闷,这跟国内也没啥差别啊,巴黎怎么是这样的?!

(3)、当地时间12月3日,捷克共和国驻法国大使彼得·德鲁拉克告诉媒体,他于上周四(11月28日)在巴黎昆德拉的公寓里拜访了这位90岁的作家,并递交了他的国籍证明。

(4)、一个妒忌的的人会觉得时间流逝得飞快。妒忌往往比最吸引人的精神工作都更加完全占据内心,没有一秒钟是空闲的。妒忌的受害者绝不知道厌倦。

(5)、那些受害者并不比他们的迫害者更好。我很容易想象他们的角色调换一下的样子。你可以把它称为一种“不在犯罪现场学说”,一种逃避责任,把一切归咎于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的造物主的企图。

(6)、1997年,法国西部城市昂热市〈Angers〉。Photo|被访者提供

(7)、本书为著名作家、诗人邱华栋选择十三位现代文学大师:普鲁斯特、卡夫卡、博尔赫斯、巴别尔、加缪、君特·格拉斯、福克纳、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麦卡锡、大江健三郎、卡佛、石黑一雄,从个人的阅读经验出发,对其作品进行精微观察描述,对作家的整体创作进行了独到的剖析和把握,解读与分析深入浅出,既带我们领略了大家的风采,也给我们带来了世界文学的诗性观照。

(8)、在他们人生里,除了生死,没有什么大事,那些生活中吵吵闹闹,鸡毛蒜皮的事,在他们看来有点不屑一顾,活着就好,其他都是擦伤,伤口迟早会结疤,不要太在意。

(9)、我们学法语时,觉得外语是一个机遇,是能够打开未来的一扇窗。就好像马上要上一艘船,我们都很兴奋,虽然不知道这艘船会把我们带向何处。

(10)、Iwonderifournotionofhomeisn’t,intheend,anillusion,amyth.Iwonderifwearenotvictimsofthatmyth. 

(11)、于是,我这个杭州人就去北京念大学了。念大学之前,我对法国几乎没有什么印象。说夸张一点,我父母连法国具体在哪都不太清楚。

(12)、《人类就像是很多很多个容器,装有这种本质上统一的意识》

(13)、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把赚钱放在第一位,其他都往后靠。

(14)、当克利马精疲力竭地希望茹泽娜去打胎之时,弗朗特出现了。这个机械工疯狂地追求茹泽娜,他的疯狂却撞上茹泽娜的冷漠。具有讥讽意味的是,连昆德拉也不知道,茹泽娜腹中的孩子究竟是克利马的还是弗朗特的。他能够告诉读者的只是,即使茹泽娜和弗朗特自由地上过床,也无法代表茹泽娜就爱上了弗朗特。茹泽娜和弗朗特的上床态度,恰好对应克利马和茹泽娜上床之后的态度。这个细节表明,茹泽娜也希望有身体的自由,哪怕她厌恶这个和她上过床的机械工人。这三人之间的交叉关系,是昆德拉以小说平行生活的非凡体现。克利马始终不知道弗朗特的恶意从何而来,弗朗特也拿不准克利马是否茹泽娜的另外一个情人。在昆德拉眼里,他们的彼此纠结很难说是来源于爱——茹泽娜用尚未出世的孩子威胁克利马,就已经不再有爱的成分;弗朗特对茹泽娜疯狂,却很难说成熟。弗朗特本人并不成熟。不成熟的爱当然称不上是爱。令读者意想不到的是,在茹泽娜死去前夜,给予她一生最美好夜晚的男人是在克利马陷身困境之后,第一个对他施以援手的美国人巴特里弗。巴特里弗爱茹泽娜吗?他轻描淡写地告诉斯克雷托医生:“我认识许多女人,我了解她们的爱。”和茹泽娜上床之后,巴特里弗的妻子也将于翌日来临,他已做好了去车站迎接的准备。

(15)、心理现实主义。昆德拉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使读者对人物的思维过程的关心程度超过了他们对人物外貌的关心,因为昆德拉不仅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创作进行互动,他也邀请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他坚信读者的想象力能够自动补完作者的想象力。

(16)、我相信生命是应该绝对承认的,这是十诫中最重要的一条。今天已经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我们对未来总是一无所知。我想说的是,对生命的绝对承认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承认,而婴儿正是不可预知的事物,他的本质就是不可预知的,你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人,他对你将以为着什么,这就是你所以必须欢迎他的原因,否则,你的生命只有一半,就像一个蹩脚的游泳者,在海边的浅水中划水,而真正的大海却是始于深水的地方。

(17)、但我从来都不敢说,我已经「掌握」了法语。我作为中国人,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汉语。

(18)、在这个假现代的社会里,昆德拉很遗憾地看到,理论制造者被“图像制造者”所取代,他给广告商、交际顾问、设计师、商演明星和其他的时尚创造者贴上这一标签。这些体系的仆人用图像替代了口号,把媚俗竖立为普遍的美学与行为标准。1986年,在因特网出现和数字“革命”之前,昆德拉就把这些人称为“与敌合作者”。“人们意识到人的行动具有一种与敌合作的特征。凡是称颂大众传媒的喧嚣、广告的愚蠢微笑、对大自然的遗忘、被提升至美德的泄密行为的人,应该一律称之为‘现代的与敌人合作者’。”之后,小说家便陷入沉默,不过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猜想到他有可能对当今时代,亦即对社会网络与假新闻(fakenews)时代所持有的想法。

(19)、我多想拥抱你,可惜时光之里山南水北,可惜你我中间人来人往。

(20)、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5、米兰昆德拉最经典的十句话

(1)、吃过大苦的人,更明白利益是人类交往的根本,当你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态度再好,别人也不会当回事。所以,他们也不会把任何人当回事,因为谁也只是相互的过苦。

(2)、这个现象怎么看?我觉得吧,现在的家长有许多的焦虑。他们就算不让小孩学小语种,也会让他们去学钢琴啊,学画画啊,报各种各样的班。其实,在小孩不反感的前提下,早点接触一些别国语言,我觉得倒不是一件坏事。

(3)、昆德拉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描述的黄昏世界里,“图像制造者”极度地歪曲现实,以致通过灵活的戏法,他们成功地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忘却了何为美,而且忘却了人类境况的悲剧性质。“死亡变得不可见,”他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小溪、夜莺、草地中的小径已经在人的头脑中消失了……当大自然明天在地球上消失时,谁还能觉察到……伟大的诗人今安在?他们消失了,还是他们的声音已经听不见了?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们欧洲出现的巨大变化,昔日没有诗人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倘若失去对诗歌的需要,人还能觉察到诗歌的消亡吗?终结,并非世界末日式的爆炸。也许再没有比终结更安宁的了。”

(4)、法国著名作家萨特是法国最早介绍昆德拉小说的人,阿拉贡则给昆德拉的小说写过序,二人给予其小说很高的评价,但昆德拉似乎并不完全领情,其重要原因之就是他们把昆德拉的小说做了政治性的解读,而这恰恰违背了昆德拉小说创作的初衷。正如他一贯所解释的那样,只有当一种历史情境能促使小说家考察人的生存、对抗与进退两难时,它才会令小说家感兴趣。”于是,我们在昆德拉的小说中,可以读到对人类存在的反思,以对抗历史的遗忘;可以读到对罪与罚的拷问,以唤醒人类的良知;可以感觉到一种具有特质的幽默,以不严肃的玩笑去化解过于沉重的理想面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昆德拉要向拉伯雷、塞万提斯、卡夫卡致敬。如果再深入一步,我们也许还可以大胆地说,昆德拉放弃诗歌,放弃捷克语写作,离开捷克,而留在法国,不愿再回到捷克,是因为昆德拉的出走具有深刻的精神层面的因素,他不愿回归的,是那个断了传统血脉的捷克。

(5)、我们当时的环境吧,因为历史原因,法国一些好的学校,比如索邦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啊,人家看不上中国学校,所以也没有什么好的国际交流项目。

(6)、无辜的人应当承担罪人的罪行,这正是生活的一个奥秘。

(7)、错过的爱情像风。吹来的时候很猛。吹走的时候很痛。

(8)、小说共分七章,第一章和第四章都以《失去的信件》为题,主要讨论遗忘和记忆的主题;第二章《母亲》在第一章讨论的基础上展示了通常人们对记忆的处理方式;第三章和第六章都以《天使们》为题,探讨笑的不同含义以及两种笑声——天使的笑声和魔鬼的笑声的区别。

(9)、雅库布生活在一个人的生命为了抽象的思想而被轻易地毁灭的世界里。他熟知那些傲慢的男女们的脸:不是邪恶的而是正直的燃烧着正义的热忱,或者闪耀着愉快的同志之情,脸上表现出富于战斗性的天真单纯。

(10)、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11)、所以,我们那时候上他的小说课,还真是没少听音乐,贝多芬的,海顿的,西方最重要的音乐家的乐曲都听。这是他的文学课的最大特点,也是他教学中的精髓。

(12)、1977年,第2期的《外国文学动态》刊登署名"乐云"的题为《美刊介绍捷克作家伐错立克和昆德拉》的编译文章。

(13)、1984年,昆德拉将kitsch一词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关键词之一。他不久后在《小说的艺术》中坦言:“我有些不安……事实上,该词在法国几乎不为人所知,或者说了解的只是该词很贫乏的含义。在赫尔曼·布洛赫那部著名随笔集的法语版中,kitsch一词被译为‘低俗艺术’。这是一种曲解,因为布洛赫正指出kitsch并非仅指一种品位差的艺术品,有一种kitsch态度,有kitsch行为。”昆德拉扩大了该词的语义范围。一开始局限于审美范围,kitsch在昆德拉的笔下成为一种存在性范畴,可借以探查人类生活的大多数领域:艺术、政治、哲学与情感等。昆德拉借此回到他偏爱的主题:存在的主题。

(14)、布尔诺老市政厅,钟楼对外开放,可登高鸟瞰布尔诺老城风光。

(15)、他的小说作品在叙述手法上非常注重故事视角和时间视角的选择,他在叙述时用的人称跟别人一致,但他在用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时,却能营造一种非常特殊的效果,从而使作品获得一种前所末有的真实感,有种切肤的"现场直播"式的"在场"感。他,是陀氏"复调小说"的忠实信徒,也是"复调"理论的坚定实践者"。他应用复调式叙述手法时十分得心应手。

(16)、2002年5月,上海译文出版社购得昆德拉13部作品在中国大陆的中文版权。翻译用的原书,全部都是从昆德拉家中拿出来,由他亲自指定的法文"定本"。《被背叛的遗嘱》等由昆德拉的最新手写修订,比法国版更新。内容上也补齐了以往中译本不恰当的删节。译者都是我国具声望的法国文学专家、教授和翻译家。其中的法国文学博士董强还曾听过昆德拉的课,是昆德拉的"中国弟子"。同时聘请香港资深设计师陆智昌为该书设计封面。定稿过程中,所有译本的封面和字体需昆德拉首肯。

(17)、是饱经世事后的一声 C’estlavie;

(18)、我也愿学习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即不回顾,也不忧伤。

(19)、米兰·昆德拉通过在他笔下人物和读者之间架构起一种深层的精神联系,对喜、悲、死、爱,每一种主题都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索。他时常讲自己置身于小说作品中,与自己的作品进行互动,同样的,当读他的作品时,他也会将我们带进角色。

(20)、如果说昆德拉从小爱上音乐,完全是家庭的影响,那么昆德拉被诗歌所吸引,其原因则要复杂得多,有捷克文化传统所起的作用,也有西方超现实主义诗歌的精神召唤,但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源于昆德拉本身:青年时代的昆德拉,有着革命的理想,而诗歌是激情的诗意表达,是理想的抒情之歌。在《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与我们脑中的昆德拉形象完全不同的昆德拉,了解到昆德拉在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有着明显的抒情倾向。在昆德拉晚年不愿公开再版的一些他早期写的诗歌,如《人,这座广阔的花园》(L’Homme,unvastejardin)、《最后的五月》(LeDernierMai)等诗集中,我们看到了年轻时充满理想的昆德拉。

(1)、李欧梵:"昆德拉写的是小人物,但运用的却是大手笔,不愧为世界文学的一位大家,足可与马尔克斯(1982年凭借《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媲美。"

(2)、读者往往对小说题目中的“轻”感到疑惑。那么,什么是昆德拉所说的“轻”呢?对于这个进入他的作品的最重要的概念,我们还是听听他自己的解释吧:“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是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是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力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地,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3)、问题:《生活在别处》的主角雅罗米尔是一位:( )

(4)、1987年,韩少功译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景凯旋译出《为了告别的聚会》,昆德拉在中国正式亮相。

(5)、后来捷克与斯洛伐克分别建立了两个民主国家,昆德拉也不愿意重新回国定居。捷克2008年向他颁发了国家最高的文学荣誉奖,他都没有回国受奖。出生城市布尔诺2009年曾为他颁发荣誉公民身份,他也没有回去。

(6)、他最著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笑忘书》都是在法国创作的,但一直在祖国被禁,直到80年代末才解禁。1988年《不朽》是他用捷克语写作的最后一部小说。此后他又写了4部法语小说,最近的一部是2014年的《庆祝无意义》。

(7)、现在的学生,对待一门语言的心态更为轻松,因为他们面对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感觉实在学不好,也没多大关系。

(8)、『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老师鼓励学生不要放弃法语时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图为油画『黑色的污点』。Photo|AlbertBettannier

(9)、雅库布惊异地意识到,实际上他从来不知道美,他忽略了它,从未为它而活着。这个女人的美丽强烈吸引了他,他突然觉得,由于一个疏忽,他先前所有的决定都变形了。

(10)、这部电影,带给我很多泪点,眼睛洗的够彻底。

(11)、翻遍昆德拉的叙事小说,除了《玩笑》中的露西,又有哪个女性具有真正的爱呢?当然,也没有哪个男人具有真正的爱。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一出场就站在窗台上沉思,他要特丽莎回来,“究竟是出于疯,还是爱”。昆德拉发现,在每个人都需要爱的时候,爱已经到了人触及不到的远处。身体的自由恰恰驱赶了爱的自由。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现代疑问,可以无穷假设,就是没有一个答案。没有爱的答案,也就没有生活的答案。因此昆德拉的笔下人物,彼此虽然发生着一连串的关系,却没有哪种关系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说昆德拉不够深沉的人忽略了,正是在对爱的失去或讥讽中,昆德拉触及了现代哲学的唯理论命题。现代人很难拥有信仰,是因为无力克服意识的唯理论。当爱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缺席,人就失去了追寻的途径。在克利马和茹泽娜等人的思想深处,未尝没有将自我沉沦转换成主体的意识,以此来恢复那些失去的感受。只是,克利马们无法知道失去的究竟是些什么,似乎只有在身体的放纵之后,他们才能紧紧抓住被奴役的意识,恢复对自我的种种确认。

(12)、就这样,我在巴黎北郊「窝」了大半年。后来,有住在市区的法国同学过生日,我就搭RER郊区地铁线去了巴黎北站,然后换乘地铁去市中心。

(13)、你否认你的正常仇恨,抑制你的正常憎恶,只是为了对自己证明你是多么高尚。这虽然是动人的,但也是不自然的,完全不必要的。

(14)、变得很佛系,什么都不太重要,什么也不太关心,吃最好的美食,睡最慵懒的觉,发最无聊的呆。

(15)、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多少人,缘分皆朝生暮死脆弱如露水。唯独与你,像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

(16)、人们相互之间不感兴趣,这很正常。——米兰·昆德拉

(17)、披好了衣、买好了马,转身却瞧见你,心里哪还有什么天涯

(18)、从海德格尔的视角看,媚俗是《存在与时间》的作者所描述的存在之遗忘的结果,昆德拉认为,小说的任务便是要弥补这一点。如伊朗文学批评家洛加叶·哈基盖特·卡赫所言:“在媚俗的世界,一切的结果都是遗忘,对自然的遗忘,对历史、对自身的遗忘。因缺失美而犯下过错的一切都被消除,因为在这个世界里是不受喜爱的。媚俗令我们遗忘生命最本质的真相,昆德拉将媚俗视作遮蔽世界真相和复杂性的屏风,一个人人都有的屏风。如今,媚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常见的。它追逐着我们,谁也不可能完全逃脱。人们可以某种方式认为自己躲到媚俗的世界,已竭尽所能地忘却生死之焦虑,可千万别忘记,在被遗忘之前,我们将变为媚俗。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连接站。

(19)、秋夜之长,空有其名,我们只不过,相看一眼,即已天明。

(20)、提高文学素养,简单来说就是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这其中其实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文学素养也不是你抱着名著啃几个月就能提高的,就好比很多人一上来就推荐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泰斗式人物的著作,你也知道它对提高你的文学素养有帮助,但是看着方块字都认识,连起来你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与书的相遇相知是要有一定机缘的,那么我们如果真的迫切想提高文学素养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就六个字"多读书,读好书。"先输入,消化,然后进行输出,自然而然你的文学素养就会有一定的提高。

(1)、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部小说的语调,它舒缓、冷静、沉着,就像一曲叙事曲,或者一段很长的、慢悠悠的散步。我感觉在这部小说里弥漫的只是一种情绪和氛围,它逐渐地氤氲起来、模糊起来、诗化起来。小说包括七个部分,其中一些地方还夹杂了少许名词解释,造成了小说叙述节奏的停顿,形成了类似音乐的变奏的节奏感。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情爱和性爱关系像走马灯一样,令人眼花缭乱。主人公莫名其妙的决定导致了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在诗性的、哲理性的书写中,人在历史中的具体境遇被表现无遗。

(2)、还是一九八九年以后的一次回布拉格。从一位朋友的书架上,我随意地抽出了亚罗米尔·约翰的一本书,他是两次大战期间的捷克作家。这部小说已被人遗忘了很久,题目是《爆炸的魔鬼》,这一天我是头一次读它。书创作于一九三二年左右,讲述了一个大约在成书十年前的故事,发生于一九一八年宣告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最初几年。恩格尔贝特先生是原哈布斯堡君主立宪制时代的林业顾问,他搬家到布拉格,以度退休后的残年;但是,随着不断与新兴国家那种咄咄逼人的现代性相冲突,他感到越来越失望。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处境。然而,有一件事是从未被人提到过的,那就是,这一现代世界的可怕,恩格尔贝特先生的厄运,既非由于金钱的力量,也非由于暴发户们的嚣张,而是来自噪音;并非以前的暴风雨或锤子的噪音,而是现在的发动机的噪音,尤其是汽车和摩托车——“爆炸的魔鬼”——的噪音。

(3)、《芳华》应该也算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怎么说呢,《芳华》是今年来较少展现文工团的电影,加上年代特殊,能够拍出这样的情怀,实属不易。

(4)、《庆祝无意义》《生活在别处》中文版,上海译文社

(5)、韩少功:"不仅在于它表现的历史和思想对中国人有一定的启发性,而且作者那种轻巧的&#x片断体&#x,夹叙夹议的手法,拓展了文学技巧的空间。"

(6)、2004年夏天《身份》与《无知》出版,13部作品同时列于畅销书架。

(7)、所以,留学法国期间,我就经常去那些名校听课,什么索邦,七大,巴黎高师什么的。有名师的课,我特爱去听。甚至晚上也有课。

(8)、我的择偶标准:长的像你、性格像你、最好是你

(9)、2019年11月28日,米兰·昆德拉重新获得捷克共和国政府的公民身份。

(10)、郭家有女,出水芙蓉,这一掌排山倒海,何某收下了

(11)、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上一篇:狂人日记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93条)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好句摘抄

推荐好句摘抄

  • 珍惜青春的经典句子(132条)
  • 师德考核个人总结幼儿园中班(145条)
  • 青少年励志电影观后感600字(118条)
  • 耳濡目染的的意思(74条)
  • 郁郁寡欢什么意思解释一下(135条)
  • 妇女节祝福语给妈妈怎么写(103条)
  • 蜗居小说无弹窗(80条)
  • 打破沙锅问到底打一动物(148条)
  • 最新好句摘抄

  • 梅花的品质和精神的人物现代(64条)
  • 二十四节气表(88条)
  • 接踵而至是不是成语(90条)
  • 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报(104条)
  • 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间(36条)
  • 师德演讲稿幼儿园保育老师(142条)
  • 诸葛亮吊孝吊的是谁(136条)
  • 诸葛亮的故事英文(1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