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字摘抄
菜单
首页 好句摘抄 网名昵称 伤感句子 爱情句子 古风句子 名言警句

黑格尔绝对精神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149条)

来源:好句摘抄 发布时间:2024-01-25 19:17:58 点击:59次
文字摘抄 > 好句摘抄 > > 黑格尔绝对精神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149条)

黑格尔绝对精神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149条)

黑格尔绝对精神

1、黑格尔绝对精神什么意思

(1)、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指出,在黑格尔那里,“如果思维不想放弃对整体的把握,那就必须走向内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力图找到那个思维的主体。存在可以被设想为是这一产物,这时,就没有非理性的裂缝,没有彼岸的自在之物。”此处卢卡奇指出黑格尔“必须走向内发展的道路”,是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对黑格尔哲学内爆性的最清晰表达。依照卢卡奇的解释,一旦确立以主张绝对精神的方式来保证对整体的把握,那么在此种情况下,任何企图超越绝对精神的努力就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黑格尔那里,思维“走向内发展的道路”就成为其“必须”做出的唯一选择,在此不仅“非理性的”东西不可能存在,而且康德的“彼岸的自在之物”也不可能存在。

(2)、海德格尔说明了这样一个情况,莱布尼兹开启了两个走向:德国古典人文主义者歌德,德国先验唯心论者康德、黑格尔和谢林。歌德走的是德国精神的外在化的道路,回复到古希腊灵肉一体的完美状态。康德强化了德国新教的虔信主义的观念论,走的是新教的敌视自然的道路,康德敌视感官。谢林的先验唯心论是一种贵族化的德国浪漫派精神,谢林将康德的精神性的先验自我与德国远古的神秘主义传统联系起来。康德在强调启蒙时,他的精神气质实际上是反启蒙的。谢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反物化,走的是德国观念论的内在化道路,远离现实,这个观念是自我封闭的。卡西尔的分析,歌德竭力反资本主义的物化潮流,是一个处身在时代资本主义主潮之外的行动。歌德的艺术精神的肉身是古希腊式的,健康的。(10)谢林和康德的德国先验唯心论以基督教的观念压抑肉身。歌德接受的基督教没有明显的新教的特色,歌德已经迈出了基督教的领域,回复到希腊罗马的异教了。康德和谢林是新教的精神,黑格尔的体系没有走到歌德那样的外在性,是新教与希腊罗马精神的综合的产物,新教的元素更多一些,所以,从根本的精神气质来看,黑格尔在两方面都不彻底。黑格尔的体系中没有面对人性的根本恶的问题,这个体系就是莱布尼兹的神义论的模式。歌德已经走出了这个模式。

(3)、但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一叶一世界,一花一菩提。

(4)、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发展就是一个封闭的自在自为的线形发展的封闭圆圈。其实,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只有两个本质性发展阶段:古希腊的理性与德意志新教的虔敬主义。黑格尔的历史是有限的,起点设定为无,即绝对精神的纯形式,这个纯形式分化出自然与精神,自然和精神自在自为生长,最后绝对精神由纯形式到完全在现实中实现出来,精神与肉身的完全一体,肉身成为不死的肉身,历史的每一瞬间获得了永恒神性的显现。 

(5)、还承蒙您的好意。指出了我对您的依念,并以此为慰藉,对此我感到有必要对您讲一讲这种依念以至虔敬的根本动机。因为在我纵观自己精神发展的整个进程的时候,无处不看到您的踪迹,我可以把自己称为是您的一个儿子。我的内在精神从您那儿恢复了力量,获得抵制抽象的营养品,并把您的形象看作是照耀自己道路的灯塔。(8)

(6)、在黑格尔看来,理念在其逻辑阶段是一种纯粹的观念、是纯洁无瑕的。

(7)、(8)苗力田译编:《黑格尔通信百封》,13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页。

(8)、在这个精神的阶段中,精神首先表现为"主观精神"(也就是个人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然后外化为"客观精神"(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到最后,"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走向结合,达到"绝对精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绝对精神在经历一长串的变化后,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来面貌来展现自己了--它的具体形态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我们在艺术中通过直观来把握绝对精神,在宗教中通过表象或想像(一个最高神)来把握绝对精神,而在哲学中,则通过逻辑的思考来完成对绝对精神的理解。

(9)、上面的分析已使黑格尔哲学具有“内爆性”这一点明朗化。D.亨利希认为,康德与其后的费希特、谢林以及黑格尔是平行状态,因此,借助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上述理解,我们将尝试以“平行论”的方式重新理解黑格尔哲学与康德哲学的内在关系。康德的主观唯心论是一个开放性的先验精神体系,因此,针对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可以将其与康德哲学的“开放性”做比较分析,以便明确二者之间的平行关系。

(10)、鲍德里亚指出,“内爆特指一种无法计算后果的过程”,但“人们必须阻止自己将内爆视作一个消极的(惰性的、倒退的)过程,就像一种语言通过提高进化和革命的对立条件而强加给我们那样”。可见,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体系解读为内爆性并非是消极性的,而是具有积极性的。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让人们认识到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的内爆过程,也就是不计其数的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思想成果不断涌现的过程。从延伸的意义上说,这一点也是海德格尔提出“开端”(Anfang)与“返乡”(Heimkunft)两个不同概念所希望揭示的内容。

(11)、遇到问题时,在情绪的掌控、管理上,强者往往更能保持情绪稳定,而弱者则容易冲动,易情绪化。这种反差表现背后所暗藏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成熟程度。

(12)、黑格尔的天主教批判很明显指向了天主教的外在的偶像崇拜,天主教世界的政教合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变成了两个世俗之城,受制于外在的偶像崇拜,没有新教的内在虔诚。黑格尔走向的是路德理解的圣保罗和奥古斯丁的因信称义的教义。宗教改革在基督信仰最不腐败的地方发生,其实也是民族希望独立的内在化运动的一种表现。

(13)、从认识能力角度来看,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在思维路径上构成在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平行相向运动关系。之所以这样说有两点:第从康德哲学方面看,通过认清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康德强调的是认识的开放性,主张人类能够将有限的认识能力投入到无限的、不可知的物自体世界中去。福柯在《何为启蒙》一文中十分赞赏康德把“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看作启蒙的必要条件。这里所谓的“永远有公开运用理性的自由”,就是对理性永远保持开放性的向往。第从黑格尔哲学方面看,通过认清人们认识能力的无限性,黑格尔强调的是认识的内爆性,主张人们的无限认识能力可以在由绝对精神构成的包罗万象式的“元一”性的有限世界里得到充分彰显与展现。很显然,基于上面两点可以看到,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平行相向运动关系之所以得以成立就在于,康德哲学通过承认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向人们展示人类能够将有限的认识能力投入到认识无限的外部客观世界之中;黑格尔哲学通过承认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向人们展示人类能够将无限的认识能力投入到认识无限的绝对精神之中。不过总体上说,无论是康德哲学还是黑格尔哲学都没有否认认识的无限性,在认识的无限性问题上它们是殊途同归的。

(14)、雅可比曾说:如果没有物自体,我们便无法进入康德哲学,但正因为有了物自体,我们又不可能停留在康德哲学中。在此可以看到物自体对于康德哲学的重要意义。正是通过设定物自体,康德哲学将人们的认识领域限定于有限的现象世界;但同时也正因为有了关于物自体的认识,人类反而具有了由有限的现象走向不可知的物自体的认识自觉。物自体作为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远大目标,引导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无限地向其逼近,由此人类认识的开放性便得以成立,同时康德哲学与开放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得以建立。康德通过不可知的物自体的设立告诉人们,思维与现实无法保持一致性,人类的认识过程不是追逐思维与其自身同一的过程,而是将人类有限的认识能力以开放的方式不断投入无限的物自体的过程,从而保证认识开放性的实现。关于这一点,正是科莱蒂所强调的,对康德来说,思维同其自身的一致性是不同于思维同现实的一致性的。

(15)、从本体论角度指出,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理。老子、释迦牟尼、王阳明、黑格尔各自表述而已。

(16)、1802年的作品《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对费希特的先验的主观精神的批判,谢林的先验的客观精神的肯定,黑格尔还处于谢林的精神影响之中。1807年写《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的体系基本成型,思想也成熟了。谢林也说过自己是斯宾诺莎派,谢林对斯宾诺莎的直接借鉴,谢林的总体精神直接分化出来的自然与精神,与斯宾诺莎的一个唯一的神的实体相似。谢林的总体精神也如斯宾诺莎的实体一样是静止的不动的施动者,生命开始就成熟了,没有黑格尔那样的一个生长的过程。把已有的内容不断展示出来。谢林属于柏拉图-毕达戈拉斯的唯心论传统,黑格尔偏向亚里士多德的客观唯心论,亚里士多德在思维的隐特来希这个概念上升到对柏拉图的理念的突破,行动代替静观。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指出谢林的同一性问题:“直观是一种为理性的确定性所充满的意识,一个总体,诸规定充实的集合体。谢林在这种意义上谈过智性的直观,没有精神的直观只是感性的,仍然外在于对象的意识。充满精神的真正的直观把握住对象的纯真实体。天才的历史学家直观地把握他加以描述那些状态和事件的全体。直观认识只是认识的开始。”(12)

(17)、黑格尔的古希腊的理性如果属于精神之死的上十字架的阶段,那么是古希腊的现世精神,外在性。城邦的有限性,如城邦只是部分人的城邦,有大量的奴隶与不自由,古希腊城邦还深深陷在这种外在性之中,而人人受制于这种外在性,没有获得个体的内在性。那么,俄狄浦斯刺瞎了双眼,在科洛洛斯的郊野中达到宁静,只是体验到了命运的真实性,这种宁静还没有找到超越,俄狄浦斯还没有内在性的转化。这个城邦社会还没有获得真正的精神。

(18)、学习哲学的都知道,黑格尔心中有一个“世界之神”,它创造了这世界上一切东西。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从它那里产生,最后又都返回到它那里去。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世界之神”,并不是像基督教中的上帝那样的存在物,而是一种有些类似于神、但却可以被我们认识和理解的绝对精神。

(19)、德国浪漫派内在走向区别很大,谢林和荷尔德林与黑格尔的联系紧密,尼采的酒神的灵感许多来自荷尔德林,尼采眼中的荷尔德林,一位有高贵的柔弱的内省的心灵的诗人。荷尔德林对弥赛亚的期待,酒神携带面包和酒重临,这直接是德国浪漫派最典型的精神特征。荷尔德林诗歌的启示文学的特色,荷尔德林期待弥赛亚的重临对世界的拯救,与后来的本雅明的情感很相似,但荷尔德林的弥赛亚是典型的德国的神秘主义传统,这样启发了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精神的外在化运动在当时实际上是失败的,荷尔德林说,康德是德国的摩西,许佩里翁这位希腊英雄的原型为费希特,可以看到荷尔德林与那个时代的德国的主导精神的关系。荷尔德林独自走自己的路,走着那个时代一条本原的道路。荷尔德林诗歌的启示文学的色彩、弥赛亚的等待与田园和土地的神秘的命运攸关,荷尔德林对命运的无常的切己的哀痛,这都使荷尔德林的诗获得了旧约圣咏般的力量。荷尔德林远离文克尔曼那样的对希腊化时期希腊的理解,深入到对希腊的田园与土地的神秘记忆,这些记忆、想象与自己家乡的田园和土地的情感联系起来。黑格尔与荷尔德林有血缘的联系,但肯定会逐渐远离荷尔德林。

(20)、在这一阶段中,按照正反合的发展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即存在、本质和概念。存在,是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是"一",是"虚无"。

2、黑格尔绝对精神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

(1)、1802年的作品《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对费希特的先验的主观精神的批判,谢林的先验的客观精神的肯定,黑格尔还处于谢林的精神影响之中。1807年写《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的体系基本成型,思想也成熟了。谢林也说过自己是斯宾诺莎派,谢林对斯宾诺莎的直接借鉴,谢林的总体精神直接分化出来的自然与精神,与斯宾诺莎的一个唯一的神的实体相似。谢林的总体精神也如斯宾诺莎的实体一样是静止的不动的施动者,生命开始就成熟了,没有黑格尔那样的一个生长的过程。把已有的内容不断展示出来。谢林属于柏拉图-毕达戈拉斯的唯心论传统,黑格尔偏向亚里士多德的客观唯心论,亚里士多德在思维的隐特来希这个概念上升到对柏拉图的理念的突破,行动代替静观。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指出谢林的同一性问题:“直观是一种为理性的确定性所充满的意识,一个总体,诸规定充实的集合体。谢林在这种意义上谈过智性的直观,没有精神的直观只是感性的,仍然外在于对象的意识。充满精神的真正的直观把握住对象的纯真实体。天才的历史学家直观地把握他加以描述那些状态和事件的全体。直观认识只是认识的开始。”(12)

(2)、基督教精神和真理中被知晓的上帝才是内容。天主教里这个精神实际上是和自我意识的精神僵硬地对立起来了。上帝起初在圣体中作为宗教崇拜的外在物出现,与此相反,在路德教会里圣体本身只是惟有在领受时,即在圣体的外在性的消失中和在信仰、即在那个同时是自由的、确知自身的精神中,才净化而被提升为当前的上帝。祈祷精神的方式。行奇迹的偶像,死骨,表面的工作,法和正义,伦理和良心,能负责任和义务都从其根本上被败坏了。(18)

(3)、绝对精神在哲学中最终认识了自己,达到了思维和存在的绝对统一。

(4)、雷峥嵘详解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个人德蓄五---最高境界;玄同,为天下贵

(5)、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6)、(12)黑格尔:《精神哲学》,杨祖陶译,262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

(7)、德意志民族一直执行着一种特殊使命,重要的运动收摄到人类灵魂之内部,让它们在心灵的最深渊旋荡至其极限(ausschwingen)。经院哲学黄金时代出现了艾克哈特师长(MeisterEckehart),把亚里士多德-多玛斯哲学所代表的理智主义传统(lntellektualismus)以最衷心虔诚的感触掌握住,转化为一种密契论(Mystik)。Mystik源自希文μ挺纽搔,闭目密契论,不重视推理思考而强调与一种神秘的、一个超越的领域(或理型、或太或上帝)契合的途径。柏拉图的观照理论(θεωρ相当于日后的拉丁文contemplatio),柏罗丁(plotin)缘用了观照理论θεωρ抱元合一说(aπλεσι-ενωρι),灵魂与太一(εν)契合。(6)

(8)、上面的追问及回答用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解构与“异延”的方式,通过解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绝对性”并将其“异延”到新的语境下,同时结合海德格尔的“元一”概念与鲍德里亚的“内爆”概念,对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发展路径展开新的深入剖析,是一种力求超越黑格尔哲学自身的思想解读。正是基于此,本文尝试性地对黑格尔哲学有了新理解,即认为正因为黑格尔客观唯心论极力主张的是包罗万象的绝对精神,所以从深层次上说它实际上向人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具有“内爆性”特征的绝对体系,在此借助内爆概念,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当代德国哲学家迪特·亨利希曾用“平行论”来解读黑格尔哲学与康德哲学的关系,因此本文还将借助关于黑格尔哲学本质的上述理解,论证平行论的合理性,并得出“要黑格尔,也要康德”的结论。下面本文将对上述内容做具体的论证与说明。

(9)、⒉自然阶段:绝对精神以自然形式、外在的物质形式存在。

(10)、黑格尔对歌德这样恭维,大半出于真实情感,但也有面子上的话,歌德身上有官僚气,黑格尔身上也有官僚气,出于歌德的地位与名声,恭维一下也正常。相比贝多芬与歌德的会面,可见三人之间的气质区别。黑格尔与歌德的关系,歌德的德国古典人文主义与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是什么关系?海德格尔有一个分析,以莱布尼兹为中介,强调了莱布尼兹形成德意志精神中的重要性:

(11)、至于哲学的历史(PhilosophicalHistory)则是致力于呈现真实的历史,但其真实性必须系之于理性之上。对于历史的整体性掌握表彰一种看法,即世界历史是人类的精神业绩,世界精神的发展是合理且必然的进程。就黑格尔而言,哲学家与史学家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赋予历史以客观合理性,后者则赋予历史以自身的主观意见。哲学家确信理性统治人类思维,因此理性也统治世界以及世界历史,哲学家所从事的是「化多为一」的思想工作,旨在揭露隐含于杂多的历史现象之下的必然性真理。

(12)、黑格尔的对美学史的划分,欧洲美学精神主要表现出两种形态,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前者为古希腊的古典理性精神,后者为基督新教的内在自由精神,古希腊素朴的诗表现为理性与肉身的完全结合,古希腊的艺术主要形式是人体雕塑。新教的将古典的外在理性内在化,感伤的诗是一种无限的自在自为的自由精神。文克尔曼古希腊的研究带那个时代的德国有决定性影响,文克尔曼从拉奥孔的表情看到了“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古希腊精神。这个观念直接决定了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的古希腊艺术精神的理解。黑格尔的浪漫主义艺术就是新教的内在自由的艺术,受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影响。阿多诺说,康德与黑格尔本质上不懂艺术。康德的艺术史知识很贫乏,黑格尔的艺术修养全面,但只是知识性的修养。黑格尔对新教国家如尼德兰地区的艺术有偏爱,贡布里希有专文分析。相对于尼德兰地区的艺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的艺术有相当的优势,瓦萨里的意大利艺术家的传记中,意大利的艺术是反对北方的哥特式的僵硬的画风的。黑格尔的民族情感限制他的更高的综合。

(13)、面对“谁是马克思的‘引路人’?康德还是黑格尔?”这样的追问不难发现,无论是黑格尔哲学还是康德哲学,都是需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温故而知新的话题。从认识论上看,康德的局限性是没有找到将外部世界与主观世界相联系的途径,从而提出了不可知论;黑格尔则认为自己找到了它们之间相联系的途径,而且是通过将外部世界窒息在绝对精神体系的方式来解决该问题的,即使用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同一者”。因此,从总体上说,黑格尔通过解决外部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联系问题,增强了人类对于自己认识能力的信心。康德哲学的局限性在于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人类对于自己认识能力的信心。而且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康德哲学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回避态度,这也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一直避谈康德哲学的重要原因。

(14)、黑格尔内心只认可历史的两个阶段,古希腊和新教的德意志精神,古希腊人建立了理性,而德意志具有了自由的精神,中间的转化经过基督新教,黑格尔越过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天主教,越过了法国的大革命。黑格尔也曾说,只有两个民族引领了时代精神,法兰西在实践上引领了时代,德意志在精神上达到了同样的高度。科耶夫说,黑格尔精神就是拿破仑革命的德国理论。但黑格尔在内心并没有把法国启蒙思想家放在哲学的高度来思考,法兰西还没有获得精神的内在性,这与黑格尔的施瓦本虔敬主义反对罗马天主教的情感有关。

(15)、黑格尔的天主教批判很明显指向了天主教的外在的偶像崇拜,天主教世界的政教合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变成了两个世俗之城,受制于外在的偶像崇拜,没有新教的内在虔诚。黑格尔走向的是路德理解的圣保罗和奥古斯丁的因信称义的教义。宗教改革在基督信仰最不腐败的地方发生,其实也是民族希望独立的内在化运动的一种表现。

(16)、“实体即主体”的基本原则就是将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黑格尔考虑的是实体本身的能动性,他认为,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自身也是能动的,这样的实体就是“活的实体”。

(17)、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其指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绝对观念”的最好国家制度。

(18)、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舒曼、门德尔松、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最典型的还是舒曼。舒曼综合了巴赫德国式的典雅,贝多芬的古典音乐的自然观,德国浪漫派的神秘主义,最能代表德国浪漫派的高贵的柔弱的内省的心灵。门德尔松音乐是德国古典人文主义、德国浪漫派和斯宾诺莎的犹太精神综合的产物,门德尔松的音乐一方面表现无与伦比的古希腊的神灵的天真自然,一方面又隐隐散发出死亡的静寂的气息,一个过去的神的国度的记忆。海涅优美的诗歌也表现出门德尔松音乐的两面性。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来自德国民族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与北欧神话《埃达》,瓦格纳音乐的一个主要目的为缔造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一种相对狭隘的大众的民族主义,瓦格纳对德意志新神话的创造的推动是巨大的,纳粹神话大部分要归于瓦格纳,看看二十世纪瓦格纳在德国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影响,实在太大了。瓦格纳的影响形成了德意志精神最大众的一面,在这里,希腊的天性与德意志的典雅很少见到,如巴赫与舒曼所具有的。马克思说,杜林也可成为瓦格纳,但没有瓦格纳的才华,论断很准。尼采分析巴赫的音乐是反宗教改革的新教音乐,后来尼采说到底存在新教吗?巴赫音乐在意大利音乐中转化了一些本质的东西,成就了伟大的德意志音乐。勃拉姆斯作为摹仿大师,其意义输于舒曼。

(19)、精神阶段有三个发展阶段:主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个人意识,如欲望、想法和要求)、客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如各种制度、法律、道德、伦理等普遍力量)、绝对精神.

(20)、黑格尔将自然与精神进行类比,如同物质(Matter)的本质是重力一般,精神(Spirit)的本质则是自由。他指出所有物质均受制于宇宙的万有引力,这种力量是外于自身的,但是精神的自由则不依赖外在因素而存在,此种自由就是自我包含(self-contained)、自我决定(self-determining),或者说自我意识到自身就是自由的,不需要其他人或者任何条件加以证明。或者依据康德的说法,人的自由本质不是一种手段而是目的,精神的发展就是在追求所有人的普遍自由。

3、黑格尔绝对精神学说

(1)、在《精神现象学》之中,绝对在人类精神的认识活动中获得了自我认识,从而

(2)、黑格尔处于歌德与德国浪漫派之间,也有后来的瓦格纳的一些影子,民族主义的。黑格尔对斯宾诺莎的世界只肯定其理性的一个阶段的意义,黑格尔认为在笛卡尔的两个分裂的实体向一个实体的过渡阶段,斯宾诺莎的思考有重要性,莱布尼兹要克服斯宾诺莎的无个体性,黑格尔最终的情感还是落在莱布尼兹。黑格尔否定斯宾诺莎的理论是无神论的,但斯宾诺莎的神是一个无底的深渊,这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有致命的危险性,黑格尔的理性的白昼在这里就完全消失了。康德也面临一个物自体的深渊,但很快就回头,康德的深渊是新教虔敬主义的深渊,与斯宾诺莎的深渊还是不同。

(3)、尼采的分析,“对于斯宾诺莎,歌德说:‘我感到自己与他很近,尽管他的精神世界要比我的深刻得多,纯粹得多’,——歌德有时把斯宾诺莎称为他的圣徒。”(13)尼采认为歌德借助斯宾诺莎,才超迈于德意志的狭隘之上,斯宾诺莎的超善恶的理性精神克服的是希腊精神中的偶像崇拜和德国精神中的地方的神祗。但实际上德国自身的虔敬主义与斯宾诺莎的犹太神秘主义是貌合神离,为什么要讨论斯宾诺莎,因为斯宾诺莎的思想是德国虔敬主义最好的解毒剂,但作用仅仅在这一点上,斯宾诺莎的审美理想决不是德国人追求的。如果将基督教与基督信仰分开的话,自由思想家不会反对基督信仰,因为在欧洲的语境中不可能找到比基督信仰更好的信仰。黑格尔如此,歌德如此,尼采也如此。

(4)、有限性必须过渡到无限性:真理必须摆脱表象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回到思维自身,即理性自身,并从理性的认识与实践之中,觉察到精神实体存在的必然性,所以历史哲学是一种理性必然性的哲学思辨。

(5)、(3)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关子尹编译,219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6)、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舒曼、门德尔松、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最典型的还是舒曼。舒曼综合了巴赫德国式的典雅,贝多芬的古典音乐的自然观,德国浪漫派的神秘主义,最能代表德国浪漫派的高贵的柔弱的内省的心灵。门德尔松音乐是德国古典人文主义、德国浪漫派和斯宾诺莎的犹太精神综合的产物,门德尔松的音乐一方面表现无与伦比的古希腊的神灵的天真自然,一方面又隐隐散发出死亡的静寂的气息,一个过去的神的国度的记忆。海涅优美的诗歌也表现出门德尔松音乐的两面性。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来自德国民族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与北欧神话《埃达》,瓦格纳音乐的一个主要目的为缔造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一种相对狭隘的大众的民族主义,瓦格纳对德意志新神话的创造的推动是巨大的,纳粹神话大部分要归于瓦格纳,看看二十世纪瓦格纳在德国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影响,实在太大了。瓦格纳的影响形成了德意志精神最大众的一面,在这里,希腊的天性与德意志的典雅很少见到,如巴赫与舒曼所具有的。马克思说,杜林也可成为瓦格纳,但没有瓦格纳的才华,论断很准。尼采分析巴赫的音乐是反宗教改革的新教音乐,后来尼采说到底存在新教吗?巴赫音乐在意大利音乐中转化了一些本质的东西,成就了伟大的德意志音乐。勃拉姆斯作为摹仿大师,其意义输于舒曼。

(7)、海德格尔认为,黑格尔把精神现象学看成一份“旅行指南”(或“梯子”),是有背于“本质中的现象学”的。因为这样一来,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人们无法“不断往返行进(gehenstaendinghinundher)在一个中间地带”。可以说,海德格尔的批评切中的正是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本质。海德格尔指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乃是一个旅行指南,是一本游记,它伴随着日常意识走向哲学的科学认识”,所以在此种情况下,人们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绝对精神世界的超越,而只可能拿着精神现象学这份“旅行指南”按图索骥。但是,对于康德来说,主观精神世界并不完全受制于外部世界,在此“纯粹的认知与其说是与对已然存在的对象的认识”,不如说“创生了自己的对象”。由此一来,康德的主观精神的边界并不像黑格尔的“包罗万象”的绝对精神那样是封闭、静态与确定的,而是会在不断向外部世界开放从而创生自己的对象中保持动态的不确定性,直至推向无限。对此,卡西尔的说法是,“康德早已发现了观念论的基本形式,它一方面向人指明了经验之肥沃的洼地,并使其牢固地立足于这个根基之上。另一方面它也让人确保分享到理念、进而分享到无限。这就是康德的形而上学——康德的道路,它祛除了对虚无的畏惧。”

(8)、德国也存在德意志化与欧洲一体化的冲突,深爱荷尔德林的人很少喜爱歌德,歌德和荷尔德林处在两极。歌德对荷尔德林的评价不高,曾阻止席勒为荷尔德林在耶拿大学谋取一个教职,使这位生活无着的人失去一个改善处境的机会。歌德运用理性将人的激情控制,大理石般的冷色调的克制,使歌德的作品外显的血色很少。海涅说,歌德是一个不会生育的维纳斯,这位维纳斯为什么感动了这么多人?将歌德的超善恶的美的追求放在一个系谱上可以看清,歌德只对他认为有意义的事物动情,也只是有限的动情。后来尼采的高贵者道德,就是指歌德这样的道德,这种道德对人世间的苦难感应很少,从某种意义上这种精神缺少同情感。尼采称荷尔德林为高贵的柔弱的内省的人,为什么歌德就抵制荷尔德林进入他的人文主义共和国?尼采喜爱二者,但后来偏向歌德,尼采对歌德的分析:

(9)、马尔库塞在其某些文章中,试图结合人们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话中所熟知的“复活已经毁灭的自然”的许诺,来研究一种新的科学观念:一种普遍承认的观念(einTopos)。众所周知,这种观念通过施瓦本人的(schwaebish)虔敬主义渗透在谢林和巴德的哲学中,后来又出现在马克思的《巴黎手稿》(PriserManuskript)中;今天,它决定着布洛赫哲学的中心思想;也以反思的方式控制着本雅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隐秘希望。(11)

(10)、精神前进的动力是否定性:思维之所以自由,乃是对于他物的否定意志,而理性思维的自身否定正是它所以现实化的原因,此种否定性的力的转化与中介,正是推动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世界历史也就是理性的自我实现。

(11)、(1)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549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

(12)、哲学思想 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

(13)、这一阶段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的阶段,绝对精神在这一阶段是概念之间、范畴之间的转化。

(14)、「它(理性)既是自我生存的惟一基础和绝对的最终目标,又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力的权力,这个目标不仅展开在自然世界现象中,同时展开在精神世界的现象,即世界历史之中。」——黑格尔

(15)、(13)尼采:《权力意志》,孙周兴译,(176)1887年秋,503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

(16)、而这三大规律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余两个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展开的形式。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理想的生命力表现为对现实的否定中就是表达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17)、客观精神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个阶段。抽象法就是通过对外物的占有实现自身。道德是人的内心准则,伦理是社会准则,是抽象法和道德的统一。

(18)、与莱布尼兹的单子论近邻的斯宾诺莎的一个唯一实体的超善恶的上帝,斯宾诺莎哲学成为德国那个时代的哲学与艺术的讨论中心。德国早期浪漫派,深入到德国的虔敬主义之中,谢林的哲学表达,诺瓦利斯回到中世纪的倾向,德国浪漫派的自然观是启蒙运动的反运动,回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时代去寻找精神安慰之乡。德国浪漫主义的最相连的德国的犹太精神,其代表斯宾诺莎。德国精神中的犹太性,往后看,法兰克福学派真正的导师是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这主要从精神气质上来看的。斯宾诺莎的犹太一神教,德国的浪漫主义精神与犹太神秘主义深深连在一起,哈贝马斯有这样的分析:

(19)、在德意志总体精神中又生发出不同类型,理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种人格的类型,将几位德国精神的代表与黑格尔作参照是必要的。歌德无疑是关键性人物。

(20)、希腊人和罗马人,自由在那里还是自然性的规定。他们自由国家有奴隶制,所以还没有绝对自由的概念。(14)

4、黑格尔绝对精神是主观唯心吗

(1)、日常中,我们通常把“绝对精神”这个“最高的领域”称之为宗教,这当然也是可以的,但不能因此就把它理解为只是客观的东西,其实,宗教也同样应当看作是客观地来自“绝对精神”的东西。

(2)、就黑格尔而言,自由具有几种不同的意涵,对于个人而言,行动的自我决定表彰的是任性的主观自由,对于伦理实体而言,普遍存在于家庭、社会的行为规范所表彰的是服从的客观自由,但是只有在社会的有机体中,透过意识的反思与自律,个人终将发现真正的自由是在社会内部所享有的伦理性自由。

(3)、应该承认,哲学思想是指导新闻传播活动的最基本的思维基础,而新闻传播思想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并且掺和着许多现实因素而形成的对新闻传播活动最根本、最直接的指导思想。

(4)、黑格尔对罗马精神没有多少好感,罗马主要是斯多葛主义,黑格尔感到斯多葛主义没有什么积极性,是一种冰冷的宇宙精神。但,黑格尔的历史是上升的世界史,历史按线性往前延伸,进步。所以,古希腊之后的精神均在达到绝对精神的阶段中,都有上升的过渡意义。迈过古希腊,黑格尔认可的是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只有到这里,古希腊的外在性的城邦理性获得了内在提升的力量,在德意志的新教精神之中,人的精神才达到了绝对自由。黑格尔说的是宗教的苦恼意识,是指古希腊罗马的宗教意识、天主教的宗教意识。黑格尔说的已经死掉的上帝指古希腊罗马的诸神和天主教的上帝,这些神祗还受制于外在性,没有获得自在自为的绝对自由精神。黑格尔站在普鲁士的本土上来思考世界精神,在黑格尔看来,柏拉图认识到民主制道德腐败和原则的缺陷,不能把对他的心灵还隐藏的主体性的无限的形式植入他的国家理念里去,他的国家没有主观的自由,没有新教良心的自由精神。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建立在古希腊民主城邦的现实之上,但还是没有达到内在性。古希腊城邦的精神还没有获得真正的内在性,古希腊的个体的内在性还没有独立成基督教那样的人格形态。

(5)、歌德——不是一个德国事件,而是一个欧洲事件:一个通过复归自然,通过上升到文艺复兴的质朴来克服18世纪的巨大尝试,该世纪的一个自我克服。……他求助于历史、自然科学、古代以及斯宾诺莎,尤其是求助于实践活动;他用完全封闭的地平线围住自己;他执着人生,入世甚深;他什么也不放弃,尽可能地容纳、吸收、占有。他要的是整体;他反对理性、感性、情感、意志的相互隔绝(与歌德意见正相反的康德,用一种最令人望而生畏的烦琐哲学鼓吹这种隔绝);歌德塑造了一种强健、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体态灵巧、有自制力、崇敬自己的人。……他不再否定。……然而一个这样的信仰是一切可能的信仰中最高的:我用酒神的名字来命名它。(7)

(6)、众所周知,“绝对精神”是黑格尔的核心思想,那么,“绝对精神”的“绝对”意味着什么?或者说,该怎样理解“绝对精神”的“绝对性”?这是需要悉心辨析的难题。恩格斯曾经充分强调绝对精神具有“包罗万象”的特性。但是,正因为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既是“最强有力的和最囊括一切的”,又是“一切的规定和它所设定的全部充实的内容都要回复”到的“绝对形式”,所以它就不可能是开放与发散的,而是封闭与收敛的。从思辨上说,既然绝对精神是包罗万象的“绝对”,它就可以被浓缩为“唯一性”,即成为类似于数学意义上的“点”或黑格尔视域中的“点性化”(Punktualitaet),同时这也就是正如海德格尔在《哲学论稿》中所说的需要用“元一”(Einfalt,或译作“混元”“纯一性”)“独一”(Einzigkeit)等概念去描述那包罗万象、无所不在的存在现象。而且,当我们拥有了“元一”或“独一”概念之后,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追问:作为“元一”或“独一”的绝对精神,又是如何让包罗万象能够得以延续发生的?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曾经说的“让同一东西,即存有的独重又变成急难,而且因此从一种更为原始的真理而来变成急难”。应当说,也正是在力求回答上面的追问中,可以发现当代的“内爆”概念在解读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7)、在德意志总体精神中又生发出不同类型,理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种人格的类型,将几位德国精神的代表与黑格尔作参照是必要的。歌德无疑是关键性人物。

(8)、(6)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12页。

(9)、对歌德的价值,可以从这些人的评价中看出来:马克斯·韦伯说歌德在德国是千年难遇;尼采的超人形象的原型为歌德;黑塞说两个最让他困扰的人物,一个是歌德,一个是尼采;托玛斯·曼的最重要的两个主角为歌德和尼采;卡西尔的人文科学的最高点为歌德;狄尔泰的世界观的逻辑的古典人文主义的最高类型为歌德;蒂利希说,歌德太伟大了。歌德成了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象征。这表明德国古典人文主义在歌德身上体现出来。歌德的德国古典人文主义是什么精神?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其有什么关系?

(10)、(1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140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11)、青年黑格尔派反对黑格尔体系的保守倾向,力图从它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30年代,他们主要从事对宗教的批判性研究。

(12)、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不过是自由概念的开展过程,也正是精神理性的自我发展与实现的过程。就建构而言,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将世界历史看成是精神概念的全部发展与自我解放的过程,其中一切与概念不相符合的形式都受到扬弃,因而历史成为与精神概念完全适合的现实,因此历史具有先天(apriori)的目的或神意计划(theplanofProvidence),但是这种概念发展却不是恣意和突发设想的虚构(fictions)。换言之,黑格尔的「天意论」与「命定论」(adeterministictheory)是全不同的,前者将人类的主观热情、行动包含在历史价值之中来考察,后者则彻底将这些主观行动与冲动排除在外。

(13)、“绝对”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绝对性”的重要体现。黑格尔曾特别强调自己的客观唯心论“应称为绝对唯心论”。R.克罗纳(R.Kroner)曾说:“黑格尔的体系不仅要求成为科学全体;毋宁说,精神本身就是体系,而体系本身就是精神:体系是绝对者,因为绝对者是精神。”由此可见,黑格尔的体系、绝对精神以及绝对者(即“绝对”)三者之间已是互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可以从三者是合为一体的意义上来理解三者的存在。在黑格尔那里,“绝对”(dasAbsolute)既是实体(substance)亦是主体(subject);既是存有(being)亦是思维(thinking);既是观念(idea)亦是实在历程(realprocess);既是一(One)亦是一切(All)。因此,针对“绝对”,不仅需要对其复合性本质有所认识,同时还须充分认清其中蕴含的“一”与“一切”的关系问题。

(14)、那么希腊的外在性的理性,理性与自然达到了和谐,这种古典的素朴的终结,通过耶稣基督这样的事件,希腊理性的意志的多元性提升到对外在命运的克服,城邦的不自由的状态转化为内在的个体独立性,人人都获得了内在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人人平等,人在精神内是无限自由的。那么这样一个人人同在的上帝,在柏拉图的理念中注入了精神性,个体人格。柏拉图的精神现肉体的外在性关系,转化为精神入住肉身,将肉身的外在性的牢笼,转化成肉身的神化。那么,黑格尔在马丁·路德的内在个体性之中,获得了个体内在精神。那么黑格尔这种民族情感这样重的人,普鲁士邦为中心的民族又是一个封建意识这样深重的民族精神,能做到人人平等、自由吗?

(15)、这种“现实性”不是脱离“概念”的,而是“与概念同一”的,是人对于“概念”的认识,——“对于绝对理念的认识”。这个认识过程也是人的“自由的理智”从潜在到实现的过程,是解放自身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冰山慢慢的浮出水面。

(16)、黑格尔这里产生一个没有彼岸的此岸的神,克朗纳认为,《约翰福音》1:1“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黑格尔只相信“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两句,不接受“道与上帝同在”,黑格尔在道之外不相信其他的神。(3)黑格尔在早期作品《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中对《约翰福音》开首这几句话,即道成肉身的解释是柏拉图主义的,但反对柏拉图的彼岸与此世的分离。(4)黑格尔还在德国新教的情感内面谈此岸之神,黑格尔否定了彼岸,一切都落在人世间来完成这一过程,但黑格尔与伏尔泰的“没有一个上帝也要造出一个来”还是根本不同的,可以把黑格尔的这样的立场看作基督徒实践的过程,在彼岸敬奉的神在此世得到思考。黑格尔尽管不信教会的上帝,但绝对精神就是一个道成肉身的神,精神内在的这个模式就是基督教的,此世的信仰不比敬奉彼此的神减少内涵,黑格尔的无神论与有神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17)、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产生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青黑派,是激进派,亦称黑格尔左派。活动中心在柏林。主要成员有:D.F.施特劳斯(1808~1874)、A.卢格、L.费尔巴哈。

(18)、所以,该共情与强者,而不是同情与弱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下贵的是内心强大之人,看似天地不仁,却在守中,规则之上的平衡与均衡。

(19)、(3)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关子尹编译,219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下面引黑格尔对天主教的批判,可以看到黑格尔的价值取向:

5、黑格尔绝对精神在哪本书

(1)、(12)黑格尔:《精神哲学》,杨祖陶译,262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

(2)、(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贺麟王玖兴译,231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3)、在这个过程中,“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就可以看作是这种“现实性”(亦即对概念、对绝对理念的认识)逐步成长和成熟的“道路”,而这条漫长道路上的最高峰就是“绝对精神”。

(4)、如果神是精神,而世界又是神的产物,那么很显然,世界也就是精神的产物。但是这个"精神",又不能等同于哪一个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于我们所有人的,甚至独立于所有事物的。它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的一种精神性的本原。这就是"绝对精神"。

(5)、有句话说得好,弱者易怒如虎,强者平静如水。

(6)、“绝对精神”是主客的统灵肉的统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既是唯一的、普遍的实体,也是自我认识的精神。它是无所不包的整体,——“既是永恒的自身中存在的,又是回复到自身和被回复到自身的同一性”,从绝对精神中,我们能看到最真实的自我意识,也能看清万物的本质。

(7)、霍克海默曾尖锐地指出,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的封闭性就是黑格尔为他的哲学最终所付出的代价。与康德的哲学论证要求“有勇气去掌握一切”相反,黑格尔的要求是“最终再也没有那种找不到肯定答案的哲学问题”。但是,霍克海默没有看到的一点是,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的封闭性可以通过引入内爆概念而获得正面的理解,它可以表明与封闭性相联的内爆性将会促使人类永无止境地追求真理的高峰,即海德格尔所说的“我们就在寻求一份独一无二的珍品”。可以说,这也是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的积极意义所在。

(8)、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9)、关于“一”,海德格尔使用了“元一”“独一”“唯独”“单纯的独一”“纯然的单一”等多种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均指向“一”的唯一性。海德格尔认为,“元一”是特别重要的,其内部隐藏着二重性,从而使事物的发生有了“一生二”的可能,即“存在本身——这说的是:在场者之在场,也即在场与在场者的从两者之元一而来的二重性”。海德格尔在讨论其“四方域”(Geviert)概念时,最后搬出“元一”来加以总结,其目的非常清晰,即在谈论“多”之后,回过头来贯彻并维持同一性中的“一”的关键地位。在《哲学论稿》中,海德格尔特别强调包罗万象、无所不在的存在现象,是“最独一的唯一性中的存有”。就此来看,面对黑格尔的“包罗万象”的绝对精神,虽然将其与“一切”联在一起是合理的,即必须指明其是无所不包的,但同时还须进一步看到的是,其也有着海德格尔强调的“元一”或“独一”那样的“一”的有限性。尽管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但其边界却并不是开放、动态与不确定的,而是封闭、静态与确定的,因为所谓的“元一”或“独一”便意味着封闭性、静态性与确定性的存在。关于这一点,正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当黑格尔谈到概念工作,他并不是指学究们的绞尽脑汁的辛劳,而是指绝对本身从无条件的自身确定性中迸发出来,而进入它的自我把握的绝对性之中。”在黑格尔那里“绝对本身”已是绝对的、确定的、无条件的边界,所以人们无法摆脱绝对本身,而只能投身于绝对本身,并从中把握绝对性。黑格尔强调“绝对”是一个过程,但他针对“这个过程”所做出的“诸环节的运动之总体”“结果就是开端”“圆圈”等概述,却与封闭性相关。因此,尽管“绝对”是一个过程,但同时也是一种“封闭”。

(10)、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运动,但一开始就有别于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他们迅速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进而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11)、也许我们不妨这样理解,绝对精神是宇宙中一股神秘的精神力量,它按照正--反--合的规律不断地变迁,不断地生长,不断地演绎出万事万物。所以,从世界观上来看,它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但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形式--辩证法,却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了世界上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和矛盾本质。而这一点,深深影响了马克思。

(12)、黑格尔对歌德这样恭维,大半出于真实情感,但也有面子上的话,歌德身上有官僚气,黑格尔身上也有官僚气,出于歌德的地位与名声,恭维一下也正常。相比贝多芬与歌德的会面,可见三人之间的气质区别。黑格尔与歌德的关系,歌德的德国古典人文主义与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是什么关系?海德格尔有一个分析,以莱布尼兹为中介,强调了莱布尼兹形成德意志精神中的重要性:

(13)、海德格尔说明了这样一个情况,莱布尼兹开启了两个走向:德国古典人文主义者歌德,德国先验唯心论者康德、黑格尔和谢林。歌德走的是德国精神的外在化的道路,回复到古希腊灵肉一体的完美状态。康德强化了德国新教的虔信主义的观念论,走的是新教的敌视自然的道路,康德敌视感官。谢林的先验唯心论是一种贵族化的德国浪漫派精神,谢林将康德的精神性spirtualität的先验自我与德国远古的神秘主义传统联系起来。康德在强调启蒙时,他的精神气质实际上是反启蒙的。谢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反物化,走的是德国观念论的内在化道路,远离现实,这个观念是自我封闭的。卡西尔的分析,歌德竭力反资本主义的物化潮流,是一个处身在时代资本主义主潮之外的行动。歌德的艺术精神的肉身Leib是古希腊式的,健康的。(10)谢林和康德的德国先验唯心论以基督教的观念压抑肉身。歌德接受的基督教没有明显的新教的特色,歌德已经迈出了基督教的领域,回复到希腊罗马的异教了。康德和谢林是新教的精神,黑格尔的体系没有走到歌德那样的外在性,是新教与希腊罗马精神的综合的产物,新教的元素更多一些,所以,从根本的精神气质来看,黑格尔在两方面都不彻底。黑格尔的体系中没有面对人性的根本恶的问题,这个体系就是莱布尼兹的神义论的模式。歌德已经走出了这个模式。

(14)、        喜欢此文章请点“在看”↓,分享是一种美德

(15)、绝对精神是德国黑格尔提出的哲学概念。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黑格尔指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

(16)、黑格尔的这个精神的肉身建立在启示的哲学理解之中,那么黑格尔说的在古希腊的外在性转化为内在性的自由的德国精神,这个内在性的精神自由到底给个体性带来了什么?如果这种精神不能达到理性的诚实,那么黑格尔的哲学就会存在根本的缺陷。黑格尔的上帝到底指什么?黑格尔的上帝已经死了。那么黑格尔的上帝死了失去了什么,保留了什么?黑格尔说古希腊获得了理性,没有获得真正的内在性,那么古希腊人的理性在受外在的命运观念的制约。苦恼意识,黑格尔说的是宗教意识,那么是什么样的宗教意识?黑格尔的上帝是指哪位上帝?黑格尔的上帝指古希腊罗马的神祗和天主教的上帝,但并没有说新教的上帝死了,作为整体的基督教的上帝死了是尼采在黑格尔基础上的推进。

(17)、黑格尔对新教的最内在的精神作哲学表达,历史已经终结了,启示是宗教的启示,在这种意义上,黑格尔从启蒙理性的角度对新教的精神内核进行了哲学的思考。那么,黑格尔的哲学的概念具有完全的透视力,这种现象学的理性之光不会碰到不可穿透的墙,绝对精神作为概念的概念照临了深不可测的黑暗。黑格尔体系的百科全书,实际上是统一在他的那个局限性很大的精神之中。精神世界的无限丰富与类型的无限差别都被黑格尔统一在一起,黑格尔对精神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实际上缺少应有的尊重。他的天性的自大缺少应有的舍己与谦卑。尼采尽管外表极度狂傲,但内心对精神的类别有惊人的敏感与深度的谦卑。巴赫的神性之爱是建立在人的根本的局限性之上的,这是一种永恒的悲悯精神。

(18)、黑格尔是施瓦本人,黑格尔对古希腊的情感带有施瓦本人的狭隘限制。克朗纳指出,黑格尔作为施瓦本人,对普鲁士很难产生真正的情感。黑格尔激烈反天主教,黑格尔将绝对精神落在民族精神,普鲁士王国这样的人格性上,有现实的用心。黑格尔希望将分散的德国统一到强大的绝对精神中来,德国不仅成为精神统一的整体,而且国家也要实行统黑格尔与马基雅维利共鸣,渴望形成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黑格尔哲学带有一个臣民的心态的色彩,黑格尔身上有奴性的一面,与贝多芬形成鲜明对照。就现实的时代精神,贝多芬将法国启蒙精神彻底张显在音乐之中,没有什么折中妥协的成分。

(19)、他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20)、借助内爆概念可看到,绝对精神作为同一者最终帮助黑格尔完成了绝对精神只允许在其内部发生的包罗万象的内爆性发展,在此绝对精神的意义恰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就在于,“绝对在其绝对性中需要作为崇高位置的王座,他在那里坐定,而绝不屈尊”。从“绝对”拥有“作为崇高位置的王座”角度来看,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内爆性的形成完全取决于绝对精神作为“绝对”的确定,如果这种“绝对”没有确定下来,绝对精神体系的内爆性就难以建立。海德格尔指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乃是绝对之在场”,即表明正因为“绝对”是在场的,绝对精神体系的内爆性就是能够成立的。一旦“绝对”并不在场,就意味着绝对精神体系的内爆性将无法成立,因为边界的无法自闭,只会带来外爆(或者说开放性)的出现。当海德格尔将“开端”与“返乡”结合在一起去解读认识活动的意义时,实际上是希望告诉人们在此边界的自闭与绝对精神体系的内爆都是能够得以成立的。所以他将返乡视为“诗人的天职”,认为“惟通过返乡,故乡才作为达乎本源的切近国度而得到准备”。

(1)、(11)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43页,学林出版社1999年。

(2)、德国浪漫派内在走向区别很大,谢林和荷尔德林与黑格尔的联系紧密,尼采的酒神的灵感许多来自荷尔德林,尼采眼中的荷尔德林,一位有高贵的柔弱的内省的心灵的诗人。荷尔德林对弥赛亚的期待,酒神携带面包和酒重临,这直接是德国浪漫派最典型的精神特征。荷尔德林诗歌的启示文学的特色,荷尔德林期待弥赛亚的重临对世界的拯救,与后来的本雅明的情感很相似,但荷尔德林的弥赛亚是典型的德国的神秘主义传统,这样启发了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精神的外在化运动在当时实际上是失败的,荷尔德林说,康德是德国的摩西,许佩里翁这位希腊英雄的原型为费希特,可以看到荷尔德林与那个时代的德国的主导精神的关系。荷尔德林独自走自己的路,走着那个时代一条本原的道路。荷尔德林诗歌的启示文学的色彩、弥赛亚的等待与田园和土地的神秘的命运攸关,荷尔德林对命运的无常的切己的哀痛,这都使荷尔德林的诗获得了旧约圣咏般的力量。荷尔德林远离文克尔曼那样的对希腊化时期希腊的理解,深入到对希腊的田园与土地的神秘记忆,这些记忆、想象与自己家乡的田园和土地的情感联系起来。黑格尔与荷尔德林有血缘的联系,但肯定会逐渐远离荷尔德林。

(3)、海德格尔指出:“‘先验的’一词支撑着整个康德形而上学”,“为了能够对超验之物有所确定,我们必须通过表象方式超出超逾性的表象之外,因而立即进入无穷之境。”在此可以进一步看到康德哲学的开放性与其先验论之间的联系。在海德格尔看来,康德认为存在着先验性的超验之物,但对超验之物的把握是通过表象方式而实现超越,从而进入无穷之境,这是因为“如同一种无边界的境域是虚无的,一种无路径的超越也会自行崩溃。所以,为了把握超越的本质,我们就必须撇开对于超越的超逾,而守住超越本身”。守住超越本身就是守住开放性,这一点即是如同海德格尔所表达的“在等待中我们让我们等待的东西保持敞开”,由此一来海德格尔用“保持敞开”充分指明了康德哲学的开放性。

(4)、(4)见《黑格尔早期著作选》,贺麟等译,425-430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5)、绝对精神否定自然阶段中自然界的束缚,回复其自身,是其发展的最高阶段。

(6)、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7)、自由的概念,希腊人和罗马人,不曾有过。通过基督教来到世上,按照基督教,个人作为个人有无限的价值,因为他是上帝的爱的对象和目的,因而注定对于作为精神的上帝有绝对的关系,并且有这个精神住在自己之内,就是说,人自在地注定达到最高的自由。神圣精神进入世俗实存的范围,作为国家、家庭等等的实体。(15)

(8)、其次,这里的精神是什么呢?精神是和物质相对的,但是它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精神或者意识,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一种呈现。黑格尔说:“绝对者就是精神,这乃是绝对者的最高定义。发现这个定义并且理解这个定义的意义与内容,可以说是一切教化与哲学的绝对目标。一切宗教与科学都曾经渴望达到这一点;只有从这种渴望出发,世界的历史才可以被理解。”

(9)、黑格尔指出,斯多葛主义其实还是一种奴隶意识,尽管斯多葛主义已经具有自由的意识,斯多葛主义自我意识单纯自身自由。处于斯多葛主义同时代的怀疑主义,自由得到了实现,自我意识否定了另一方面即确定的有限存在的一面,双重化自身,主人和奴隶的两面性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自我意识之内二元化,两方面的统一没有达到,这就是苦恼的意识,苦恼的意识就是那意识到自身二元化的、分裂的、仅仅矛盾着的东西。(16)

(10)、(9)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869-871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

(11)、首先,什么是绝对呢?就是不容质疑的、最根本的、最本质的、也是最基础的,它的对立面是“相对”,相对的就是可以质疑的、不确定的、变化的、本身没有存在的理由,有开始也有结束,比如我们所见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相对的。人的生命有起点和终点,只存在于历史时间长河的一个相对时间里。如果说,所以相对是短暂的,有限的,那么“绝对”就是永恒的和无限的,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上讲。

(12)、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中翱翔,“反思”当然就只能是在薄幕降临时悄然起飞。

(13)、但是,黑格尔式的解决方式在增强了人类对于自己认识能力信心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因为在此人类只是在海德格尔所概括出的有限的“元一”性的空间里进行无限的认识发展,由此人类的认识活动最终保持的只是“内爆性”发展。这样一来,人类的认识能力越强大,就越会感到黑格尔式的解决方式对于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限制,即犹如恩格斯曾经说的,人们只有“宣布对绝对观念的这种认识”“已经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达到了”。因此,在此种情况下,重新认识康德哲学及其价值(即“重新回到康德”)又被人们视为一种新的必要,因为尽管是不可知论,但康德哲学中蕴含着“开放性”,这一点可以使人们更加开放地理解外部世界以及更加积极地解决人与外部世界之间在认识论意义上的矛盾关系。对此,正是卢卡奇所强调的,康德的伟大正在于他“不是随心所欲地、独断主义地决定沿着哪个方向前进,从而掩盖问题的不可解决,而是坦率地、不折不扣地突出了问题的不可解决”。

(14)、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它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将实践融入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15)、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万事万物是如何而来的,这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的最后说:“自泰勒斯以来,西方哲学2500年艰苦的精神劳作是朝着一个目标的”,而黑格尔暗示说,这个目标就是:“绝对精神”。

(16)、(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贺麟王玖兴译,231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17)、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是灵魂的家乡,但古希腊有局限性:

(18)、还承蒙您的好意。指出了我对您的依念,并以此为慰藉,对此我感到有必要对您讲一讲这种依念以至虔敬的根本动机。因为在我纵观自己精神发展的整个进程的时候,无处不看到您的踪迹,我可以把自己称为是您的一个儿子。我的内在精神从您那儿恢复了力量,获得抵制抽象的营养品,并把您的形象看作是照耀自己道路的灯塔。(8)

(19)、海涅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与法国启蒙精神产生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自己是一个马丁·路德派,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一种隐密的神学。在《精神现象学》里,黑格尔有这样一句断言:“苦恼意识是痛苦,这痛苦可以用这样一句冷酷的话来表达,即上帝已经死了。”(2)什么样的上帝死了?而黑格尔又说绝对精神是神在现实的道成肉身,现实的每一个瞬间都为永恒的神性的显现,每一瞬间都获得永恒性。很明显,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实现描述的是神的天国在现实中实现,这时,历史终结,启示完全显示出来,以后的历史是这一启示完全展现出来的后续时期。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落在哲学的概念的概念的完全透明中,黑格尔说完全的光明就是完全的黑暗,但在绝对精神这里黑暗不存在了。那么,黑格尔将基督耶稣上十字架、死而复活理解为精神克服肉身的有限达到无限性的过程,这样不死的肉身只能是纯精神性的,落在现实,只有耶稣成就过复活的事件,离开耶酥基督,黑格尔的哲学所获得的圣灵的不死性,是不可能理解的。当然,尼采后来说,上帝死了!实际上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虚假的,黑格尔依凭的是一个偶像的神。

(20)、(11)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43页,学林出版社1999年。

(1)、主观精神的发展分为三个小阶段,灵魂、意识和精神。灵魂是混沌的自然精神,主客体并未分离。意识阶段,从主客体分离的意识本身,达到主客体统一的理性。精神,是灵魂和意识的统自我与对象的统一。

(2)、 黑格尔与黑格尔哲学的背景 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1770年生于德国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1788年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

(3)、绝对观念转化为自然界,绝对精神表现为感性事物的形式,自然界的外壳束缚了绝对精神。

(4)、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或理念世界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外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5)、玄同之圣即有大道与玄德之人,即玄知尘行而有玄德之人,不会因亲疏利害贵贱而改变自己的立场。你给他说好话,他这样,你说他坏话,他亦然不会变,因为他有自己从实践中来的认知逻辑与德行修养,已经和本人玄同,内骨子在一起了,外在的亲疏利害贵贱无法撼动其内心。

(6)、意识的出现,导致了理念进入其最后的发展阶段——精神阶段,同时使理念的复归成为可能。

(7)、物理学的“内爆”概念由麦克卢汉引入社会科学,因此麦克卢汉在内爆概念的发展中具有始祖意义。鲍德里亚被誉为“法国的麦克卢汉”,他挪用了麦克卢汉的内爆概念,让其特指一种信息的自我复制和无限增殖的过程。在吸收“内爆”概念的基础上,鲍德里亚重新解读了“模拟”与“拟真”。在他看来,模拟产生的超真实(hyper-reality)世界是一个内爆的世界即“媒介意义的内爆”,“这正是拟真开始的地方”。鲍德里亚还指出“拟真”表明的是,“对真实的精细复制不是从真实本身开始,而是从另一种复制性媒介开始”,于是“真实化为乌有,变成死亡的讽喻,但它也因为自身的摧毁而得到巩固,变成一种为真实而真实”。因此说到底,鲍德里亚力图用“内爆”概念来表明,模拟只能是无限趋近于真实的“拟真”,这种情况可被称为“媒介意义的内爆”。但是,因为媒介在制造“真实”的过程中也在吞噬着意义,并且也在拼贴与制造意义,因此这里事实上也存在着“意义的黑洞”。

(8)、黑格尔告诉我们,所有在我们面前展现的事物,不仅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包括山川河流、动物植物、宇宙存在物、人类社会……这些都是“绝对精神”自己展开、自己实现的结果。也许有人说,这些东西明明是物质的嘛!但黑格尔说,你看到的只是“现象”,你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本质上都是精神的,这些现象都是“精神的现象”。那么,绝对精神是怎样把世界万物都实现出来的呢?黑格尔回答说,这就需要精神通过正—反—合的辩证法运动,从而分阶段地把种种事物实现出来。

(9)、黑格尔认为,“对绝对精神的主观的意识本质上在自身之内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信仰客观真理,或对客观真理具有直接的“确定性”,经过相互融合、转换,最终到达调和——“精神的实在性”的过程。

(10)、一直以来,人们往往觉得很难真正理解海德格尔为什么要启用“开端”与“返乡”概念,并不清楚在他那里什么东西能够作为开端?返乡又是返回哪个故乡?为什么要返乡?……前面提到海德格尔用“元一”或“独一”来概括那包罗万象、无所不在的存在现象,因此,当他谈到“开端”与“返乡”时,其实就是以“元一”或“独一”为新起点重新出发,力求回到包罗万象的“故乡”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海德格尔的“开端”就是对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内爆过程的“引爆”,并且这种“引爆”(即“开端”)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呈现出复杂性,即“开端乃是自行建基者和抢先者”,“另一个开端是开端般开端着的开端”等等。对海德格尔来说,这种“引爆”(即“开端”)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重新返回到对于真理的包罗万象的认识状态之中,而且这种返回就是返乡,这种包罗万象的对于真理的认识状态就是有着“本源”意义的“故乡”。所以他强调:“(开端性思想)乃是存有之真理的启—思,因而是基础之探基。由于坐落在基础之上,这种思想才首先启示出它建基、聚焦和保持的力量。”海德格尔的“开端”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坐落在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它实际上是以承认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为前提,而它的意义只是重新追随这个作为绝对精神的绝对,即返回到作为绝对精神的绝对的本源那里去,而且这就是“对于本源的忠诚”,“还乡就是返回到本源近旁”。

(11)、天主教政府建立在不公正的制度和伦理的败坏和野蛮的基础上的。国王的东西归于国王,上帝的东西归于上帝。神圣精神必须内在地渗透到世俗东西里去。企图给国家和宗教指派一个彼此隔绝的领域,法的自由的原理只能是抽象的和肤浅的,引申出的国家制度站不住脚。法和法律同宗教分离开来,最多只能看作在无力下降到宗教精神深处和把这种精神提高到它的真理这种现有情况下的权宜之计。(17)

(12)、不管黑格尔哲学怎样复杂,其基本上还是一种精神人格的类型学,黑格尔多处说,人不能超越他的时代,黑格尔在《逻辑学》的结尾,阐释绝对精神的逻辑,有这样的话:“最丰富的东西是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二者把自己收回到最单纯的深处的东西,是最强有力的和最囊括一切的。最高、最锋锐的顶峰是纯粹的人格,它唯一地通过那成为自己的本性的绝对辩证法,既把一切都包摄在自身之内,又因为它使自身成为最自由的,仍保持着单纯性,这个单纯性是最初的直接性和普遍性。”(1)黑格尔认为是绝对精神成就了顶峰,黑格尔把顶峰说成为一种精神人格。

(13)、「一般理念(thegeneralidea)不会卷入对立与斗争之中,如此将暴露自身于危险,祂始终侧身于幕后,不受侵扰与伤害,这种情形可以称之为理性的狡计:普遍理念让冲动为它工作,发展它的存在,而受到损害牺牲的永远是这些个别的冲动,因为特殊的东西对普遍物来说是微不足道,是随时准备牺牲及扬弃的。」

(14)、(7)尼采:《偶像的黄昏》,周国平译,98-99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

(15)、海涅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与法国启蒙精神产生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自己是一个马丁·路德派,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一种隐密的神学。在《精神现象学》里,黑格尔有这样一句断言:“苦恼意识是痛苦,这痛苦可以用这样一句冷酷的话来表达,即上帝已经死了。”(2)什么样的上帝死了?而黑格尔又说绝对精神是神在现实的道成肉身,现实的每一个瞬间都为永恒的神性的显现,每一瞬间都获得永恒性。很明显,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实现描述的是神的天国在现实中实现,这时,历史终结,启示完全显示出来,以后的历史是这一启示完全展现出来的后续时期。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落在哲学的概念的概念的完全透明中,黑格尔说完全的光明就是完全的黑暗,但在绝对精神这里黑暗不存在了。那么,黑格尔将基督耶稣上十字架、死而复活理解为精神克服肉身的有限达到无限性的过程,这样不死的肉身只能是纯精神性的,落在现实,只有耶稣成就过复活的事件,离开耶稣基督,黑格尔的哲学所获得的圣灵的不死性,是不可能理解的。当然,尼采后来说,上帝死了!实际上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虚假的,黑格尔依凭的是一个偶像的神。

(16)、老年黑格尔派也称“黑格尔右派”。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右翼思想家集团、德国 资产阶级保守派的...在哲学上,他们顽固坚持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继续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解释一切黑格尔的哲学来源发展

(17)、承前段所述,就辩证思维来说,时代精神的替代进程是一种自身否定的残酷斗争,但是从历史整体的发展来说,则是精神的现实化过程,即自由原则的具体实现。黑格尔依据历史进化与精神自由原则,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区分为四个时期:历史的幼年期——东方;历史的青年期——希腊;历史的成年期——罗马;历史的老年期——日耳曼世界,即东方王国、希腊王国、罗马王国与日尔曼王国。

(18)、黑格尔的对美学史的划分,欧洲美学精神主要表现出两种形态,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前者为古希腊的古典理性精神,后者为基督新教的内在自由精神,古希腊素朴的诗表现为理性与肉身的完全结合,古希腊的艺术主要形式是人体雕塑。新教的将古典的外在理性内在化,感伤的诗是一种无限的自在自为的自由精神。文克尔曼古希腊的研究对那个时代的德国有决定性影响,文克尔曼从拉奥孔的表情看到了“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古希腊精神。这个观念直接决定了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的古希腊艺术精神的理解。黑格尔的浪漫主义艺术就是新教的内在自由的艺术,受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影响。阿多诺说,康德与黑格尔本质上不懂艺术。康德的艺术史知识很贫乏,黑格尔的艺术修养全面,但只是知识性的修养。黑格尔对新教国家如尼德兰地区的艺术有偏爱,贡布里希有专文分析。相对于尼德兰地区的艺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的艺术有相当的优势,瓦萨里的意大利艺术家的传记中,意大利的艺术是反对北方的哥特式的僵硬的画风的。黑格尔的民族情感限制他的更高的综合。

(19)、这个“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绝对理念、绝对知识)由于自身充满矛盾,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20)、先后表现为主观精神(个人意识)、客观精神(社会意识)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通过艺术、哲学、宗教三种形式认识自己。

(1)、如果把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这个整体的能动性就来自于:绝对精神。而人类所有的精神,意识也都是这个“绝对精神”的一个自我意识的呈现。就像一个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支配着一个人的行动一样。换句话说,整个宇宙万物基本上是一个唯一的、绝对的、完整的、无限的精神在运作的过程。这里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一下。

(2)、理性是个分水岭,弱者停止在自我意识阶段,只有强者才能超越理性到伦理精神。

(3)、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内部充满矛盾的精神实体。绝对知识:事物最终的知识与认知,事物的本源与归宿)。

(4)、在黑格尔看来,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成长,都可以找到它的对立面,或者对它加以否定,这样事物才能不断发展,如果事物只有纯粹的一面,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5)、在《小逻辑》一书中,黑格尔断言,“信仰不是同知识对立的,而毋宁说是一种知识,信仰只是知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或者说是最高的一种知识”。所以信仰在他看来也有其客观的方面,也是以真理为对象的。

(6)、海德格尔严格区分了“同一者”与“相同者”,从本质上说外爆与内爆的差别正是这种区分的重要反映。由于与内含差异的“相同者”相联,外爆所表明的是矛盾对立以差异性的形式呈现,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暴露,表现出开放性;由于与共属一体性的“同一者”相联,内爆所表明的则是矛盾对立的不断自我消解,表现出封闭性。内爆并不表明不包含矛盾对立,而是矛盾对立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表现出共属一体性的“同一者”特点,即常言说的“雌雄同体”。海德格尔曾说,“黑格尔把精神现象学称为‘绝对精神的墓地’”,“在这里,绝对趋于死亡,上帝死了”。其实,在黑格尔那里之所以会发生上述情况就在于,绝对精神的包罗万象决定了它可以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论物质还是精神)无一例外地内爆性地发生在其内部,甚至连上帝的存在都无法由此逃遁。这里的“墓地”“死亡”“死了”等比喻,在更大的意义上表明的是绝对精神的无限包容性,而不是指绝对精神会由于自身的封闭性而带来“死寂”的出现。因此,海德格尔在上述论述之后紧接着又说道:“这话可以有任何别的意思,惟独没有‘不存在上帝’的意思。”

(7)、                                                            

(8)、黑格尔指出:“在理念否定的统一里,无限统摄了有限,思维统摄了存在,主观性统摄了客观性。”可以说,这一论述与鲍德里亚阐发异曲同工。鲍德里亚认为,就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这一论点来看,它“并不仅仅意味着讯息的终结,也意味着媒介的终结”。因为在此,“媒介,即电子大众媒介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消失了,也就是说,那种将不同真实以及不同真实性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力量消失了。”因此,“严格说来,这就是内爆的含义:两极之间的消融,差异性意义体系之间的短路,关系和对立的消解”。经过鲍德里亚的解释可以看到,如同黑格尔强调在绝对精神的世界里“无限统摄了有限,思维统摄了存在,主观性统摄客观性”一样,内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消解对立关系的过程。一旦在绝对精神里,无限无法统摄有限,思维无法统摄存在,主观性无法统摄客观性,那么内爆就无法成立。因此,黑格尔极力强调上述三种统摄关系的存在,以保证内爆得以成立。

(9)、黑格尔的《逻辑学》研究的是所谓的“纯粹理念”,是由“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组成的概念推演体系。“纯粹理念”在这个体系中的先后次序,只是逻辑的,与时间无关。它在自然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永恒存在,并构成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本原和本质。恩格斯针对这种观点指出,黑格尔哲学具有把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加以理性化的性质。但是,黑格尔提出的任务是要研究作为“真理”的概念到辩证运动,即“从思维本身的内在活动”或“它的必然发展”去研究概念自己的运动和自己的发展。黑格尔是一位渊博的学者,熟悉当代各门科学的成就,特别是历史学科,因此,在这种神秘主义虚构的外壳后面,无论就《逻辑学》的整体还是它的各部分而言,处处都包含着关于客观辩证法系统的深刻洞见。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常常在思辨的论述中做出把握住事物本身的、真正的叙述”。

上一篇:黑格尔的书哪个出版社翻译好(121条)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好句摘抄

推荐好句摘抄

  • 空间留言好听的句子(61条)
  • 虚荣心怎么解释?(123条)
  • 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十张图(66条)
  • 人物的外貌描写的好句好段摘抄大全(105条)
  • 关于企业安全生产的句子简短(96条)
  • 巴金家的简介500字(90条)
  • 用风流潇洒造句四年级(73条)
  • 教师节小报寄语(123条)
  • 最新好句摘抄

  • 我长大了的演讲稿400字(148条)
  • 失败后的励志句子名人(89条)
  • 关于困境的摘抄(81条)
  • 风号浪吼怎么读(94条)
  • 骚气不违规的游戏名(93条)
  • 秘诀造句子10个字(129条)
  • 安全生产提醒短语(75条)
  • 8月十五月儿圆(8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