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字摘抄
菜单
首页 好句摘抄 网名昵称 伤感句子 爱情句子 古风句子 名言警句

刘基故里(134条)

来源:好句摘抄 发布时间:2023-12-27 18:31:32 点击:59次
文字摘抄 > 好句摘抄 > > 刘基故里(134条)

刘基故里(134条)

刘基

1、刘基

(1)、胡惟庸因此就对刘基恨之入骨,处心积虑地想找个机会报复刘基。便暗中指使亲信诬陷刘基,说刘基在一块有“王气”的土地上为自己建造坟墓,有不臣之心。朱元璋接到这份弹劾后,立即下旨,免去了刘基的退休金;刘基一看大势不妙,立即进京请罪,并留在了京城,想解除朱元璋对自己的疑心。但朱元璋的态度却并不明朗,既不治罪于刘基,也不安慰他,来了个不予理睬。刘基因此忧心忡忡,大病不起,朱元璋闻讯,便派人将他送回了老家,一个月以后,刘基死去了。

(2)、第一种被胡惟庸毒死的说法传闻,据《明史》记载:刘基在南京养病期间,当时官居丞相的胡惟庸带着医生前来看望刘基,还开了一个药方,后来刘基喝了两服药,之后就有异物在腹部堆积,形状像拳头一样的石块,之后刘基去世。胡惟庸案爆发之后,当时的御史中丞涂节迎合朱元璋的心意,首告胡惟庸谋反,并且提到了胡惟庸毒死刘基。但是这种事情只是传闻,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无法让人信服。

(3)、元朝末年,诗人以诗文明志,此诗就是在鉴赏《太公钓渭图》时,触画生情而作。诗中通过述说姜太公在璜溪独钓以及姜太公与周文王的君臣际遇,抒发了自己怀命世之才,盼望得遇明主,报效家国的心情。 

(4)、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5)、徐达灵机一动,喊着有事要奏,也随后跟了下来。就在他们下楼之后,便有人撤去楼梯,点上了大火,可怜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长和徐达幸免。

(6)、以上所述事迹二则可信,有关张定边在乡间的传闻只是传说,但都可以说明刘基不仅为统一中国有功,且为人厚道,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历史人物。

(7)、 淮西派:因朱元璋是淮西人,李善长、汤和、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是朱元璋的老乡,而且这些人都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都是带兵将领,为创立大明王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人以讲淮西话为荣,其实就是一个老乡会,会长起初是朱元璋,但朱元璋是皇帝不方便参与,于是就以李善长为首,大都是武将。

(8)、按理说,在斩杀李彬这件事上,刘基没有做错什么,朱元璋为什么还要让刘基下岗呢?主要是为了平衡各方面的矛盾。当时,朱元璋当时倚重的是宰相李善长,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盟主,刘基得罪了李善长,就等于是得罪了整个淮西集团。朱元璋权衡利弊之后,他不得不牺牲掉刘基。

(9)、刘基的曾祖刘濠、祖父刘庭槐、父亲刘爚和刘基都生长在南田武阳。

(10)、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

(11)、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12)、在最新剧情中,刘基死亡,三处细节直指真凶,姚广孝早已猜出答案。燕王向皇上举报,从凤阳到北平,从京师到地方,从六部的一品大员到地方上的小小七品县令,无不借开中之便谋取私利,贪赃枉法。皇上别无良策,便想到了重新启用刘基,以御史台之威来名正言顺地整肃纲纪,打击作奸犯科的众官员,揪出首恶。

(13)、来源:唐宝民的另类言说,ID:tbm1979024

(14)、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当即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随之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基问原因,朱元璋将所梦告诉刘基,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过三日,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同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定都应天(今南京),国号大明,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5)、我的老家有一个传说:张定边随陈理投降后结识了刘基。有一天朱元璋对刘基说“我在凤阳的祖陵风水很好,所以我做了皇帝。我自己也想找一块吉地,以保子万代。”便请刘基去找宝地,刘基说自己对堪舆之术没有研究,无法胜任,但张定边深谙此道。朱元璋找来张定边使之寻找,张定边说他跑遍了各名山大川,吉地已被历代皇家占了,仅关外有吉地。当时东北三省被视为蛮荒之地,关内的人去东北不是逃饥荒就是流放囚犯。朱元璋听了没有表态,说:“你且暂回,待我考虑后再找你。”尔后,张定边将此事告诉刘基。刘基深知朱元璋为人,便劝他快逃,不然性命不保,并亲自剃光了张定边的头发,叫他换上僧衣逃走。第二天刘基奉召见到朱元璋,朱叫刘立刻将张逮捕入狱。刘基说,昨天我寻他问找吉地事,见他的居室空空如也,既无人亦无物。我虽不知和你谈话的内容,但猜想他是因“忤旨”怕获罪而逃之天天了。朱元璋说:“这个家伙,想为他的故主陈友谅报仇,我活着他无可奈何,企图等我死后将我的一付老骨头流放到关外的蛮荒之地。”其后虽悬赏通缉也无结果,张定边其人已不知去向。又说张定边后来在诸暨店口镇所属叫里市坞的小庙或庵中为僧,一直到过世,还说刘基曾微服到里市坞探望过张定边。

(16)、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刘基入郡庠(府学)读书,从师习《春秋经》。此经隐晦奥涩、言简义深,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单纯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且能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试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旨要。老师十分佩服,称其奇才。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之教育。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覆船山有《六甲天书》(据传其死后分赠于朱元璋和徐达),前往探秘。此处隐藏着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刘基于其中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虚心好学才智出众,于山中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到家乡后很快名声大振,众人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17)、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18)、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19)、浙东派:这个派别以文官居多,其中成员有大儒宋谦、杨宪等等,由于这个派别都是浙江人,于是又称其为“浙东派”,其会长是刘伯温。此派人员任职多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官职。

(20)、  刘伯温继室缙云陈夫人,相传很有意趣:  陈氏见刘伯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且足智多谋,却处境窝囊,总是不透气。自然经常发闷,时与丈夫抬抬扛。有一年,缙云、青田一带大旱,刘基上天取雨,事前吩咐妻子说:“我在天上吹起号角,你就立即敲起小锣接应。”清晨时分,刘伯温骑龙在天,奋力吹起厄角赶龙播雨。陈氏正在忙着梳头,没有立即敲小锣。龙王迅速从缙云、青田一带上空经过,结果雨下到金华去了。及至谢世之日,刘伯温吩咐妻子:“我死后,棺材中时的枕头你给我做硬点,我喜欢硬枕头。”其实刘伯温本意是想让妻子做个软点的枕头,故意说反。妻子一定会给他做个软的。陈夫人想:我一生都与他抬扛,现在人将死了,顺他一回吧,结果给刘伯温做了个硬枕头。缙云民间若妻子与丈夫不和,就会骂“你这婆娘,就象刘伯温老婆一样,一生唱反调”。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年过半百弃元投明,在明太祖朱元璋群雄逐鹿,攻占金陵,连克婺处的节节胜利之下,靠一封诏书和部将之请出山,进时务十八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建立朱明王朝,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刘基家室富氏、陈氏、章氏三人,一直伴随刘基身边,风雨同舟,生死相依。刘基为国有功,却一生坎坷;得志不得福,得名不得利,都包含着富氏、陈氏、章氏三夫人们的一生辛劳。

2、刘基故里

(1)、刘基在文章的最后写到“邑人洪应求道其事于予,且请为之记,予既乐乡里之有善人,而又嘉洪生之乐道人善也,故善而书之”。原来是乡人洪应求把湖山义塾之事讲给刘基听,并请刘基为之作记,刘基为家乡的好人好事所感动,所以作就此文。

(2)、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3)、当时的皇帝朱元璋是淮西人,当时的开国将领也是淮西人,大家都是老乡,老朱自然对李善长、徐达等人比较亲近。

(4)、刘基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5)、有一些人仰慕刘基的大名,便前来拜见,可刘基总是想方设法拒绝。刘基的这种做法,是一种明智之举,虽然自己已经回了老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草民,但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是不会放心自己的,自己如果不避嫌,今天接见这个人、明天接见那个人,就会给人结d营私之嫌,那样一来,灾祸就不远了。

(6)、按理说,像刘基这样处处小心谨慎,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过日子,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了吧?可是,尽管如此,刘基也没能躲过灾祸,因为有人还惦记着他,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

(7)、以姚广孝之能,既然能在帮助燕王上,给胡惟庸下上一盘大棋,又岂能不对刘基的安全加以防范?以刘基之能,与姚广孝不遑多让,又岂能在这关键时刻中了对手的暗算,一命呜呼?

(8)、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9)、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d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10)、《郁离子》、《复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卖柑者言》、《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

(11)、刘基的寓言文学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还阐明了他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观点,还表现了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12)、沈德潜在《明诗别裁》中说:“元代诗都尚辞华,文成独标高格,时欲追韩杜,故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

(13)、回家后,刘基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地维持正常的饮食。数日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不要让我们刘家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作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地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达到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法律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的临终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当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刘基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葬于乡中夏中之原。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为太师,谥号“文成”。

(14)、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15)、“大则修身齐家以用于时,小亦不失为乡里之善士”,可见刘基和季谦都认为培养子弟或让子弟读书的目的不应只为一个很崇高的理想,将来能“治国平天下”成为“济世之器”,只要学文知礼,即使不能干大事就是在乡里做一个和善之人也很好。

(16)、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少年通经,才学过人,明太祖念基,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17)、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刘基赴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高中进士。然因战火连连,在家闲居三年,至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授予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之职。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成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一些豪绅勾结贪官污吏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决心为民除害。掌握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恶霸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进行了整治。他处理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畏强权,决不宽宥违法行为,因此深受百姓爱戴。同时因正直不阿,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对他进行陷害,因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18)、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19)、姜太公,即姜尚,字子牙,在殷商末年怀才不遇,年过六十时,已是满头白发,却仍在寻找施展才能与抱负的机会。他在璜溪垂钓,遇到明君周文王,辅佐周室修德振武,文王逝后辅佐周武王剿灭残暴的商纣王朝,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20)、刘伯温自勉联。人生在世,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顺心如意?只求能做到无愧于心,便可以了。

3、刘基是刘伯温吗?

(1)、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2)、安才第一招是顺其性。只有顺其性、放在合适位置,才能使能者发挥出自身的力量。“人各有所能也,物各有所庸也”,“生而殊性”,适用为才。“道致贤,食致民,渊致鱼,薮致兽,林致鸟,臭致蝇,利致贾……各以其所好致之,则天下无不可致者矣”。刘基进一步借郁离子之口说,之所以能够让鸟兽驯服,是因为“使之得其所嗜好而无违也”。而“人于人为同类,其情为易通,非若鸟兽之无知也。而欲夺其所好,遗之以其所不好。绝其所欲,强之以其所不欲,迫之而使从,其果心悦而诚服耶?其亦有所顾畏而不得已耶?若曰非心悦诚服,而出不得已,乃欲使之治吾国,徇吾事,则尧舜亦不能矣”。假如强迫能者做违其所好之事,不能心悦诚服,即使如尧舜那样的圣人也恐怕不能有什么作为,即便“御龙之智,不能训猿以礼。神农之圣,不能服豕而耕”。

(3)、首联两句“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酷似电影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同时展现两幅画面,一副是荒淫的宫廷生活,一副是即将埋葬这王朝的英雄的生活,并且由古代穿越而至当今。殷商末年商纣无道,性情残忍,好酒淫乐,沉迷妲己的美色,夜夜欢娱,荒理朝政。首句的“璇室”即指宫廷奢侈宴乐之所,商纣王“经典”的淫乐欢娱即是“酒池肉林”:他在摘星楼前设宴,令男女裸体追逐戏谑,同时在鹿台下挖两个坑穴,一个引酒为池,一个悬肉为林,令各嫔妃裸戏于酒池肉林,互相扑打。“璇室群酣夜”借写商纣昏淫暗指元末元顺帝惟淫是乐,据《元史·列传·第九十二》载:元顺帝“选采女为十六天魔舞。八郎者,帝诸弟,与其所谓倚纳者,皆在帝前相与亵狎,甚至男女裸处,号所处室曰‘皆即兀该’,华言事事无碍也。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无所禁止”。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当时元朝统治阶级的不满。荒淫的王朝必然会引起天下人的反抗,就会需要能建国立业的人才,需要能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明主。当年的姜太公有雄才大略,他在璜溪独钓,就是为了等待明主,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璜溪”即磻溪,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他在磻溪钓得玉璜,故名璜溪,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璜溪独钓时”也是借姜太公独钓遇到明主周文王,暗指自己也拥有“命世之才”,希望遇到像周文王一样的明君,辅佐他开天辟地。

(4)、刘集,受父亲影响,没有出任官职,将刘家迁至青田的武阳,于是刘氏以青田人自称。以实践仁义自我要求,敦勉子孙遵行祖先与先圣先贤所训神的仁义之道。

(5)、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据说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6)、刘基接到此书后,自然感激涕零,立即启程回到京师,以报答圣上的知遇之恩。这时朱元璋对李善长已是很不满,打算撤掉李善长,以刘基取而代之。

(7)、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

(8)、也就说刘基的死因非但蹊跷,而且十分蹊跷。这个“凶手”不是别人,正是刘基他自己。笔者分析,刘基是自杀,是通过自杀故布疑阵,令皇上疑心他的死是胡惟庸所为,令胡惟庸先是惊惧。再见皇上非但没有动静,反而将查案的燕王贬为庶民,以为皇上拿他没办法,胡惟庸便交出账册,向皇上“摊牌”,反而中了“骄兵之计”。

(9)、后来天下大乱,天下各路豪杰纷纷起兵反抗元政府。公元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成为朱元璋的谋士,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辅佐朱元璋先后灭掉陈友谅、张士诚等当时割据南方势力最大的两个军阀,朱元璋能够鼎定江南、消灭北方残元势力,刘伯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把朱元璋当做刘邦,那么刘伯温就是张良。淮西派与浙东派的争斗朱元璋建国大明三年后大封功臣,封刘伯温为诚意伯的伯爵爵位,为什么明明以刘伯温的功劳可以封公,只封了个伯爵而当时的做后勤工作的李善长功劳没有刘伯温大,怎么就可以封为公爵呢?说到这个问题不得不说一下明初统治集团的淮西派和浙东派

(10)、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11)、对于李善长等人弹劾刘基的罪名,朱元璋并没有追究,但几天以后,朱元璋突然找刘基谈话,问他天为什么久旱无雨?刘基说,天之所以不下雨,是数万名阵亡士兵的妻子居住在营房;有一些工匠死亡后没有埋葬,所以阴气郁结。朱元璋同意了刘基的分析,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数日后,仍未下雨,朱元璋便把刘基召来,狠狠地数落了他一顿。刘基是何等聪明之人,主动提出“告归”的请求,朱元璋同意了,刘基便结束了官场生涯,回家养老去了。

(12)、刘尧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读书人,不愿作官,隐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临安迁至竹洲,远离尘嚣,课子自误,躬自食。

(13)、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14)、 当时军队的重要将领,大都是淮西人,他们在军队的威望很高,朱元璋为了安抚淮西勋贵,自然要将重要的爵位和官职留给淮西老乡。

(15)、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16)、高湖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十二都港的中下游,属溪谷平地,前有水后靠山,是个大村落,村民以季姓为多。上世纪80年代初,村民总数就超过二千。

(17)、五六两句写出姜太公终于得遇周文王,实现理想抱负。“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是家喻户晓的一个君臣际遇典故——“姜太公遇周文王”。《六韬·文师》中记载:周文王将要前往渭水打猎,临行前卜了一卦,卜辞说:“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彲,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后来在渭水边,果然看见太公在垂钓,于是前往与太公搭话,太公以博学的言辞使文王大悦。于是邀请太公坐同一辆车回西岐,并拜太公为老师。姜太公与周文王的君臣际遇,正是诗人日思夜想的。

(18)、《明史》:“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19)、安才的第三招是养其能,促其成长。使用人才要教诲要引导,教其所不知,引其所不能,促其逐渐成长。刘基说:“君子之使人也,量能以任之,揣力而劳之。用其长而避其缺,振其怠而提其蹶。教其所不知,而不以我之所知责之。引其所不能,而不以我之所能尤之。”用才者要视其才质区分对待培养,譬之如树之材,“松、柟、栝、柏可以为栋梁,种之必三五十年而后成。其下者,为柽柳、朴樕,种之则生,不过为薪”。假如急于求成,不待其成长,栋梁之才就没有了,“今君之用人也,不待其老成,至于不克负荷而辄以法戕之,栋梁之材竭矣。一朝而屋坏,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用才者要视才质区分对待更因为“教可行于质近,道难化乎性成”。

(20)、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善疑人者,必不足于信;善防人者,必不足于智。

4、刘基《郁离子》原文及翻译

(1)、2013年7月经刘基后人之召,我有幸来到山明水秀地灵人杰的刘基故乡文成,目睹了纪念他诞辰七百周年的盛会。回来后想起他在世时和我的老家诸暨还有一些交往,虽然这些不能视为重大历史事件,但并非文成、诸暨两地人尽皆知的事情,旧事重提也许能增加一点乡谊。按刘基自1333年23岁中进士,1336到江西任高安县丞起,在此前后他是不可能到诸暨的,直到1348年38岁时他才寓居杭州,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1352年42岁时任浙东元帅府都事,1353年43岁时任行省都事。彼时,地方不宁,他办事认真负责,也不可能到诸暨作非公务之游。因他对方国珍的主张与朝廷的抚绥政策不合,于年底被“羁管”于绍兴,直到1354-1355年即44-45岁时。这里所谓“羁管”,不同于“羁押”,“羁押”须进“看守所”,而“羁管”相当于“安置”,允许有活动空间。果然到1356年46岁时就复为行省都事。就在这两年多的“羁管”期内,他登过会稽山,到过萧山、诸暨等地,还留下了墨迹。

(2)、这既是他本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在那样一个皇权专制的权力结构下,他怎么也躲不开的宿命。

(3)、语出明·刘基《登卧虎山写怀二十八韵》。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

(4)、奥野纯:“际会风云,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盖诚意伯刘公一人而已矣。”

(5)、刘基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道理,所以,开国不久,就主动向朱元璋提出了致仕的申请,打算再次归隐山林。但时天下草创,正当用人之际,朱元璋没同意让刘基走,并给了他一个御史中丞当。

(6)、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刘基画像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

(7)、得知刘基死亡,老朱又惊又怒,怀疑是胡惟庸所为。因为刘基赴任,必然对“开中谋利案”进行审查。胡惟庸是此案的背后黑手,为了阻止刘基审查,自然是先把刘基干掉,致皇上一个无人可用的境地。这是依据“谁受益谁是凶手”的逻辑推理。

(8)、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9)、《中庸》说:“诚者自成,非诚无物。”只有忠诚内心,由“诚而明”,能明心见性,才能“成己”,长成“有我”之才。“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论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仁”、自在的根性,只有忠诚于这一根性,并借助一定技艺体己生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才。

(10)、那么这座义塾为什么称作“湖山义塾”呢?原来高湖以前的村名就叫湖山,这也是现在位于高湖境内的北山移民安置点就取名为“湖山小区”的原因。

(11)、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要封刘伯温为一品左丞相,可是刘伯温己看透了朱元璋,因此,他坚决辞封不受,要求告老回乡。朱元璋觉的反正基业己定,有没有他亦无关大局,也就顺水推舟,遂了他的意愿。

(12)、此后,他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为朱元璋问鼎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许多重大战略问题上,朱元璋正是由于听从了刘基的建议,才取得了胜利。

(13)、蔡元培:“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14)、这一段公案,到了明史专家吴晗那里,有了新的结论,吴晗经过多方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刘基被毒,出于明太祖之阴谋。胡惟庸旧与刘基有恨,不自觉地被明太祖所利用。”

(15)、关于刘基的死因,有一种说法,说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刘基死后的第四年,御史中丞涂节上书揭发,说刘基重病在床时,胡惟庸曾派心腹医生前往探视,给开了一副药,刘基服用后,病情加重,回到老家一个月后即死去。

(16)、刘基虽然是青田人,但他在家乡生活的时间不长。年少时就负笈处州,就读郡庠;17岁回青田石门书院师从郑复初(名原善,江西玉山人,是仁宗延佑年间的进士,后任处州录事)学习濂洛理学;23岁考进士一试而中,从此宦游四方,大半生在异乡度过,所以在他的诗文中涉及青田的内容很少很少。

(17)、杜甫有诗说“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而我是“历历豆棚事,分明在眼前”。我的论据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战乱不绝,百姓遭灾,诸葛亮辅佐刘备使“天下三分”,虽然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果还是“天下三分”中国没有统战乱频仍。而刘基辅佐朱元璋先平陈友谅,再平张士诚等,把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赶走,结束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种族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使百姓能在较前更清明的环境中生活,其结果是使“天下统一”,这是诸葛亮的“天下三分”无法相比的。其次是诸葛亮虽然有不多的著述传世,却很少。但刘基著述甚丰,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因此我认为刘基应该是“头名”,诸葛亮是“第三名”。

(18)、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19)、在北京白云观道士徐信权(中)的陪同下,蒋逸人(右)终于寻到了朝思暮想的刘伯温古琴。

(20)、安才第二招是容其短,不鄙视甚至包容其陋习。刘基记述了一则故事。一个赵国人患鼠害,请来了中山之猫。这只猫善于抓鼠,同时喜欢吃鸡,一个月下来,老鼠被抓完了,鸡也没有了。儿子很担心,要求父亲赶走猫,父亲说:“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猫能把鼠害镇住,可以让人衣食无忧,至于这个猫有抓鸡的毛病,就当赏赐吧。

5、刘基简介资料

(1)、刘基的智慧之一是“智之用百”,他说:“夫智,人出也,善用之,犹山之出云也,不善用之,犹火之出烟也。”所以刘基强调用才用智要善用。刘基用才之智有一个前提,用人者智慧高于人才者,德广量宏者,有识才辩才之能。在这样前提下“安才”更有可能。

(2)、这一大胆的提法,试想一下,那么多功臣都被朱元璋杀掉了,他能放得过刘基吗?想来他欲杀刘基之心早就有了,只是没找到适当的借口。恰好胡惟庸与刘基有过节,欲治罪于刘基,朱元璋便决定借胡惟庸之手杀掉刘基。

(3)、朱元璋不能站在任何一派,让两个派系互相争斗,老朱就能稳固皇权,正所谓“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4)、刘基将词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题材广泛,内容丰厚,艺术上长于兴寄,长于铺叙,且善于用典。描景状物秀丽入神,造语精工典雅,词风以婉丽为主。

(5)、明朝建立后,刘基建议实行的卫所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对于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6)、据载,刘基曾数度前往诸暨五泄山中拜访王纲,推荐他出仕及在广东遇害事,《越读》总第六期中刊载的赵岳阳先生所撰写的文章中有较详叙述。刘基谥“文成”,其后王守仁亦谥“文成”。按以“文成”为县名古而有之,西汉置文成县属辽西郡,东汉时废,其地在今河北卢龙县。今浙江文成县建置于1946年,为纪念和崇敬先贤刘基而定名,所以历史上有两人两地都称“文成”了。

(7)、刘基第二次返回老家,这一次,他是真打算彻底退休,不再过问任何官场中的恩怨是非,只想流连于山水之间,饮酒谈诗,著书论文,“朝入青山暮泛湖”,做一个自在达人。

(8)、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9)、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开门见山,展现了大雨奇观。诗人站在城楼上,眼见疾风驱使着骤雨倾倒在高城,乌云密布,雷声轰隆。一会儿,那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离去,眼前只留下池塘水溢,青草滴翠,万蛙齐鸣。夏日突发雷阵雨之时,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诗人抓住了夏天雷阵雨的特点,并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了人生的哲理,创作出了这首诗。前两句已把大雨写得十分畅满,极力描述了大雨的气势。“急”、“驱”、“洒”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雨的骤猛。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大地显得那么的恬静。诗人匠心独运,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仍写蛙鸣声,而两种声音,收到的是一闹一静的不同效果。雨后恬静平和的景象,与前两句磅礴威猛的雨景形成鲜明的对照。

(10)、语出明·刘基《百战奇略·赏战》。给与重赏,一定会有勇敢的人站出来、这句话是指给与士兵奖赏,士兵便会能够不惧生死,奋勇杀敌。

(11)、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12)、平地无有五谷种,谨防四野绝人烟;若问瘟疫何时现,但看九冬十月间。

(13)、大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1370年—1646年)

(14)、语出明·刘基《卖柑者言》。外表如金玉般美丽,而内里却是一些破败的棉花。形容表里不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这与俚语“绣花枕头一包草”异曲同工。

(15)、事迹之二:余姚王守仁(1472-1529)因曾筑室于会稽阳明洞侧而被学届称为阳明先生,他是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据《王文成公全书》记载,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是文武全才,元末奉老母避乱居诸暨五泄,他与诸暨的王冕、永嘉(今瑞安)的高则诚等均有交往。刘基也数度前往拜访,他对刘基说过:“你有辅佐君王成就大业之才,将来建功立业,但应‘厚施而薄受’,我是山野之人,勿以世俗之事累我’。”其后刘基辅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开国功臣多有封公封侯,而刘基只封了个诚意伯。

(16)、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d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17)、何以至此呢?是刘基贪图功名利禄、不懂得功成身退吗?非也,聪明如刘基者,自然懂得受恩深处宜先退的道理,并且两次主动辞官,效仿汉代张良,急流勇退,打算做个自在闲人,以此躲开官场的明枪暗箭,可是,他却怎么也躲不过去,杀身之祸在劫难逃,令人不胜悲叹。

(18)、你我兄弟相处二十余载,临别赠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记,今年冬月庆功楼上,寸步莫离帝身,果然就在这年十月,朱元璋在庆功楼上大宴群臣。

(19)、至正六年(1346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20)、其次刘基被朱元璋害死。这个只是推论,有人认为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派人下药毒死刘基,但是刘基在南京养病的时候已经是快不行了,要知道刘基的年龄很大,他他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的年龄段大概已经是50岁到58岁,之后在最后生命的最后一年已经得了风寒,但是据《故诚意伯行状》记载,胡惟庸带医生看望刘基,刘基喝药觉得不舒服之后,曾经向朱元璋上奏过这件事,但是朱元璋没有在意。很多人认为是朱元璋害死刘伯温,其实朱元璋没有必要,假如是朱元璋要毒死刘基,刘基又何必向朱元璋上奏胡惟庸要加害自己的事情呢?这完全说不通。

(1)、语出明·刘基《郁离子·卷任己者术穷》。善于猜忌别人的人,别人也在猜忌他;善于提防别人的人,别人也在提防他。佳句赏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本是我们在交往中对待他人的一个底线,但太过投入,难免会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2)、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同年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乙卯岁早朝》诗,此诗虽属歌功颁德之应酬文字,但于其中仍可见出刘基之心情。

(3)、很多人读《季氏湖山义塾之记》会赞叹季谦的办义学之举和刘基的写作才华,其实刘基为季谦所总结出的教育思想或办学目的更值得今人去思考。

(4)、何乔远曾在《名山藏》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基决计趋建康,众疑未决,基母富氏曰:‘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归万全哉?’”认为在乱世从政,很难有好的下场。可惜的是,刘基没有听从母亲的意见,执意要出山辅佐明君圣主,结果被富氏不幸而言中。刘基终究没能成为张良第尽管再三逃避,但还是难逃宿命的结局。

(5)、杨守陈《重锓诚意伯文集序》:“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

(6)、刘世延,是诚意伯刘基十一世孙,诚意伯刘瑜孙,属于青田人。

(7)、刘濠,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8)、刘基一直来主张对民众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刘基对《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

(9)、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10)、后来刘基回到南京,朱元璋向刘基咨询宰相人选,询问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怎么样?刘基坦言自己的看法,认为都不行,但是把朱元璋气到了,虽然事实证明刘基是正确的。刘基就是这样一个人,正人君子,刚直不阿,总是从大局出发,不求名利。但是这样的人最易收到攻击。

(11)、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12)、《季氏湖山义塾之记》一文说明,刘基与青田有血脉相连、情感相通、文化相同的关系。

(13)、但刘基却很清醒,在当时淮西集团当权的情况下,他自己即使当了宰相,也无力和那些人抗衡,所以便坚辞不受,力劝朱元璋继续任用李善长为相,说李善长善于调和各部官员;说如果房屋想换顶梁柱的话,也得找棵大树换,我这根小树是支撑不起的。朱元璋见刘基态度很坚决,只好作罢。

(14)、刘基认为招才容易安才难:“能致而不能安,不如不致之亡伤也。”用才除了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还必须安其心、定其性、成其才,必须懂得人性之多层次性多面性,有必要给与一些制度等的外在力量之导引。

(15)、语出明·刘基《梁甫吟》。倏忽:很快地,忽然。人情早晚会发生变化,平地突然间也会变成山路。

(16)、民间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17)、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18)、要说季谦办湖山义塾之时,刘基正在杭州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那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刘基又是如何知道其事的呢?

(19)、早在元朝末年,刘基就曾经历了两次官场沉浮,这使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心灰意冷,于是决意归隐江湖,便与友人寄情山水,纵酒放歌,开始了自由自在的隐士生活。

(20)、当年季氏族人拿到刘基的大作之后如获至宝,为使季谦的义行和刘基的美文传之万代,特将文章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宗祠之内。此碑即《季氏湖山义塾之记》碑,由永嘉县丞林彬祖书,青田县尹叶伯颜“篆额”。

(1)、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人。自小聪慧过人,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四岁入郡庠(府学)读书。泰定四年(1327),从名儒处州教授郑复初学,至顺三年(1332)中举,元统元年(1333)中进士。其家室,明初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中载:  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室陈氏、章氏。长子刘琏、次子刘璟为陈氏所生,二女为章氏所生,适吴彪、沈安。  张时彻《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赠太师谥文成护军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亦录:  公初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陈氏,赐章氏。陈生子男二:长琏,由考功监丞任江西参政,卒于官;次仲璟,授合门使,赐“除奸敌佞”铁简侍朝,寻升谷府左长史、提督肃、辽、庆、宁、代、谷六王府军务,成祖时死事,别有传。  二者基本相同,故刘基妻室三人:富氏、陈氏、章氏。而富氏、陈氏、章氏三者关系:富氏,初娶(富弼八世孟谦之女),属原配结发,当为刘基母亲富氏的远房侄女。元统元年(1333),刘基二十一岁高中进士并授瑞州高安丞的大喜期间,在父母主导下与富氏结婚。惜富氏不知何故而未育,大约到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封刘基诚意伯,被赠为永嘉郡夫人。  陈氏为继室。“继室”,《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晋杜预《注》:“诸侯始娶,则同姓之国以侄娣媵。元妃死,则次妃摄治内事,犹不得称夫人,故谓之继室。”因此古代诸侯的夫人称元妃,元妃死后,次妃代理内事,叫继室。汉朝以后,称续娶之妻为继室。《晋书·礼志》:“前妻为元妃,后妇为继室。”我们从“继室陈氏”之义推测,刘基应当有丧偶、续弦的经历:即原配富氏中年逝世,而后再续弦陈氏。  丧偶,一般习俗三年后方可续弦。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继室陈氏生长子刘琏去推想:那富氏之卒,就应是至正四年,即刘基三十三岁(1344)之前,富氏可能三十岁。此年刘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的艰难时期。  刘基继室陈氏,《温州鼓词》说名叫秀英,生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刘琏,官至考功监丞江西参政。明洪武十二年(1379),与胡惟庸的d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刘璟,少年通经,才学过人。授合门使,赐“除奸敌佞”铁简侍朝,寻升谷府左长史、提督肃、辽、庆、宁、代、谷六王府军务。建文四年(1402)被明成祖抓捕入狱,狱中自缢。而让人费解的是,他俩生母陈氏的籍贯生卒,却一直未见记录。  章氏,刘基第三房妻子,一般来说称妾,而张时彻《明诚意伯神道碑铭》中前加有“赐”字。“赐”,指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给予。似乎宋龙凤六年(1360),刘基五十岁时,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次年(1361),刘基母亲富氏去世。此时当富氏年高多病,需要照料,继室陈氏不能随夫。刘基只得一身前往,章氏当为朱元璋所恩赐。《诚意伯刘公行状》云:章氏生二女:一适吴彪(青田北山人。国子监太学生,唐中书令吴畦的第十六代孙)、一适沈安。而张时彻《明诚意伯神道碑铭》中不知什么原因,却不载了。  《明史·刘基传》:“太祖即皇帝位……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周群、林家骊等《刘基年谱》均载云:明洪武元年(1368):“夏,妻丧”。此“妻”,以名份角度观察,陈夫人为继室,章氏朝廷恩赐,两人都符合。而陈夫人民间传说有“葬夫”一节,当三妻章氏为宜。

(2)、后来,季氏族人又请丽水县尹王铨撰写了《季氏湖山义塾后记》,同样勒之于石,由国史院编修官郑镇孙书,福清知州项棣孙篆盖。现两碑都还保存于高湖季氏宗祠。

(3)、 (注:本文参考陈国生《刘国师雅宅娶亲》和朱勇华《刘基的缙云渊薮》两文综合写成)

(4)、朱元璋因事要责罚李善长,刘基劝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朱元璋说:“他三番两次想加害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说:“这怎么行?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倒坍。”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朱元璋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不能掺杂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他气量比杨宪更窄。”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刘基说:“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朱元璋说:“我的丞相,确实只有你最合适。”刘基说:“我太疾恶如仇,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

(5)、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在家闲居三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6)、安才之道第四招是分期类,致才有别。或以德怀之,或以政导之,或以财使之。刘基说:“太上以德,其次以政,其下以财。德久则怀,政驰则散,财尽则离。故德者,主也。政者,佐也。财者,使也。致君子莫如德,致小人莫如财。可以君子,可以小人,则道之以政,引其善而遏其恶。”刘基的“才”的理念是符合最初造字“才”之本意的,同时也是有现代意义的人文关怀的。《说文》说:“才,草木之初也。从上贯一。将生枝叶。地也。”即草木刚萌芽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基于自身的根和种子的,是基于自身根性的,这才是“才”之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才”,是回归于自身根性成长而来的。

(7)、全诗借太公钓渭的图画,叙说周文王与姜子牙君臣相知,改朝换代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荒淫的元朝的愤慨和胸怀报复,渴望明主,建功立业的志向。诗人借题画以表明自己的心志,托物寄兴,巧妙地将主观心志寄寓于客观的描述之中,为不可多得的题画佳作。后来诗人终得一代雄主朱元璋礼聘,他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了大明王朝。

(8)、朱元璋这才意识到刘基是不可缺少的;加上对李善长的逐渐失望,便又想起刘基的好来,便给刘基手书一封,书中写道,爱卿啊,你告假这么久了还没回来,我非常想念你啊!现在天下已经统一了,你应当马上回来,我们共同开创大明王朝的千秋伟业!我说的这番话,都是出自诚心啊!

(9)、原来,李善长有个亲信,叫李彬,是中书省的一个中层干部,这个人被查出有严重的违纪行为,刘基便准备将他开刀问斩,但此人得到了李善长的袒护,李善长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刘基耿直的本性,不允许他这么做,他派人将此事的奏折送到了开封,上书皇帝说:此人(指李彬)罪大恶极,不杀之,廉政建设以后就没法开展了,我们已经判了他死刑了,现在请你做一下死刑复核批复。朱元璋因为身在外地,不了解这里面的人事牵扯,就按照规矩批了。

(10)、可是闻讯之后,胡惟庸与涂节同样震惊。涂节道,“是谁害死了刘基?我们可没下手,不关我们的事。”由此可见,刘基意外死亡,与胡惟庸一干无涉。那么真凶是谁,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11)、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12)、当年高湖有位乡绅季谦(1306—1372),字伯益,曾经做过官,任过恩州学正一职,“平生好学尚义,乐于施舍”。其见识也非同寻常,他认为,大家都爱自己的子孙,但并不清楚怎么去爱。世人的通病是以为多留田宅财物给子孙就好,殊不知“骄淫生于富溢”,如此反倒可能会害了子孙。

(1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足与高启相抗”。

(14)、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上一篇:董建昌的原型(92条)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好句摘抄

推荐好句摘抄

  • 情人节朋友圈说说搞笑(127条)
  • 三毛语录经典语(132条)
  • 个人说明qq(103条)
  • qq空间留言不见了(114条)
  • 望而却步造句二年级上册(62条)
  • 六一节怎么写一段话三年级(98条)
  • 空间留言好听的句子(61条)
  • 描写人物声音的成语有(95条)
  • 最新好句摘抄

  • qq签名 说说(87条)
  • 好句子大全唯美短句2020年8月(142条)
  • 景物描写短句摘抄10字以内(92条)
  • 形容心烦意乱的文案(92条)
  • 写给老公的话最窝心的话怎么写(127条)
  • 关于夏天的美好语句(88条)
  • 海明威语录经典语录(142条)
  • 像一样造句三年级比喻句(82条)